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 北大專家回應了
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那句先賢名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嗎?
沒想到,有網友撰文以“時間線被動了”為題,說自己明明記得當年學的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后經人教社編輯部工作人員證實,自1961年收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文章以來,歷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從未出現過“斯人”。
對此,認證為北大中文系教授、山大文科一級教授的溫儒敏在個人微博置頂了此前他的解釋,他表示:
課文所選的是中華書局的《孟子譯注》。我還查過宋代朱熹《四書章句》,也是“是人”。另查十三經注疏(漢代趙岐注),同樣是“是人”,并非“斯人”。古詩文大都有不同版本,字詞有差異并不奇怪,所以要校勘。而語文統編教材所選的都是權威版本,不可能隨意改動。這是需要說明的。
至于“斯人”緣何出現,溫教授的看法是,可能是原來老教材所依據的版本不同(這還需查證),也可能“斯人”在一些名詩名篇中用過(如杜甫夢李白詩中的“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而生活中比如悼辭也常用“斯人已逝”等等,人們對“斯人”這個詞比較熟悉,也感覺更有“文氣”,于是就把孟子那一句讀作“斯人”,而認為“是人”是改動了。
他最后表示,其實“斯”在古漢語中常用作指示代詞,相當于“此”,而“是”亦有類似用法。所以孟子那篇若讀作“斯人”,也不能算錯。
在評論區中,還有網友特別提到,孟子是戰國時代人,《孟子》也應成書那個時代左右,那是還沒有“是”字出現?據查,西漢以后才出現“是”字,可代指這、此。溫教授回應,你的問題很好,可做專門研究。中學語文教材參照權威版本即可,是普及性教育,對這類較復雜的專業性問題不必過多解釋。
編輯:qysb005標簽: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