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燈海燈輝映 《原神》搭起與玩家間的橋梁
農歷新年越來越近了,每年這個時候,新春相關的元素都會填滿我們線上線下的生活。一張過年回家的車票,一通遠在家鄉父母的電話,一句老友的新春問候,都在提醒我們,該回家過年了。
而春節歸鄉,這一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情結也在不少的影像作品中得到了細致的刻畫。伴隨著我們對社會關系、人文本位思考的加深,文藝作品對這一主題的探討也在不斷地擴展,在回應當下一些問題的同時,也發出自己的一些聲音。
1月19日,《原神》發布的短片《魚燈》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4分鐘的時間里,《魚燈》把春節、民俗、親情等元素一一呈現,以父與子的視角,與觀眾一起探討這些我們正在經歷的時代問題與情緒。
專業班底制作 魚燈海燈輝映
《魚燈》這種真人劇情短片是米哈游與《原神》的第一次嘗試。對于米哈游我們已經再熟悉不過了,《原神》等作品享譽海內外,《原神》在深耕游戲內容本身的同時,在玩家群體中積攢起了極高的人氣和口碑。
透過《魚燈》,我們看到的是米哈游與《原神》試圖與這個時代建立一種新的對話方式,在此之前,這個方式是游戲,鏈接的是新一代的游戲玩家們;這一次,是影像,用這個更加通俗的大眾媒介去對話更多的人們。
《魚燈》的故事并不復雜,講述了一個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小袁,在回鄉過年的過程中發現了父親的一些反常行為,由此引出一樁導致小袁離鄉遠游的陳年往事,在解決與父親的矛盾和心結的過程中,“魚燈”作為貫穿全片的線索,串聯起兩代人對于傳統技藝和民俗的看法以及思考。
整個故事簡潔有力,表達思想時沒有濃重的說教,展現魚燈節美麗的畫面也沒有一味地炫技,有的只是圍繞故事的真誠表達。
本片的導演是曾執導2020金獅國際廣告影片評審團大獎《普杰的冬天》的導演廖義源;編劇陳可辛更是享譽影視圈的知名前輩,執導過《風塵三俠》《金枝玉葉》《投名狀》等眾多影視經典;攝影王維華則是去年創造國內文藝片票房奇跡的《隱入塵煙》的攝影指導。在這個執行團隊的指導下,《魚燈》在故事、鏡頭語言還是畫面質感之間,達到了一個奇妙的平衡。
我們說過,《魚燈》是米哈游及《原神》與大眾的一次對話,而對話的主題主要圍繞傳統技藝、親子關系去展開。
在我們這些大城市打工人試圖帶入小袁去理解人物行為的時候,也總是會不自覺地思考一個問題,小袁是誰呢?是你,也是我。
《魚燈》用一對父子的和解去講述了當代常見的親子關系,小袁與父親的矛盾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誤會,這樣的“誤解”普遍存在于當代的親情關系中,這樣一段關系的和解也僅僅只需要一個小的契機?!遏~燈》中的契機是“魚燈節”,同時也是在鼓勵對更多也在追尋這個答案的人們,去尋找那個解開他們親情關系情節的“魚燈”。
最后是傳統技藝與大眾的對話。《魚燈》用了不少的鏡頭語言去展現“魚燈”本身的魅力,絢爛的燈火、火光照耀的水面,還有人物臉上燦爛的笑容,這些元素都在傳遞著同一種快樂的情緒。隨著《原神》海燈節版本18號上線,游戲內“海燈節”與游戲外“魚燈節”的遙相輝映,或許正是米哈游在表達著他們對于傳統技藝的熱愛。
獻禮玩家 《原神》海燈節走進現實
主觀感受上,我從《魚燈》里面獲得了一些愉悅的情緒價值,關于故鄉,關于親情,關于傳統。透過彈幕,我也發現這應該是大部分觀眾共同的觀看體驗。情緒過后,我們也都在思考,米哈游為什么要做《魚燈》。
解答這個問題,《原神》依舊是繞不開的話題,或者說,《原神》就是我們解題的鑰匙。1月18日,也就是《魚燈》發布的前一天,《原神》海燈節版本正式上線,這個讓玩家魂牽夢縈、一年一度的璃月節日在新年的開始,承載了玩家對游戲以及自己新一年所有美好的祝愿。可以說,海燈節是《原神》塑造的最為成功的游戲慶典之一。
《原神》在海燈節上植入了不少的傳統元素,花燈、戲曲、煙火、皮影等總是能勾起我們對于特定傳統文化的向往。《魚燈》就是《原神》對于這種美好向往的現實寫照。
以往《原神》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多體現在游戲中,如今邁步走向了游戲外——本次短片向玩家展示了魚燈這一傳統技藝,這不僅是對玩家的一次獻禮,也是他們對玩家向內容的全新嘗試。從《神女劈觀》到《魚燈》,《原神》實現了他們對“內容游戲”的理解和實踐。
對廣大年輕玩家而言,無論是傳承600年的非遺魚燈,還是新時代的《原神》海燈節,都已經成了年味的代表。通過創新與傳承,《原神》不斷推出新穎內容,在新春之際與各種文化交融,保持著新鮮感與生命力?!遏~燈》很好,基于此,我也更加相信,未來的《原神》與米哈游,依舊能夠與我們進步的時代共鳴。
編輯:qysb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