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熱議:廿三里街道創新打造豆制品集聚工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廿三里街道創新打造豆制品集聚工坊
在廿三里街道“前溪印象”豆制品集聚工坊,每天都有大量的豆腐、豆漿、豆干、千張等豆制品,從一條條安全、衛生的生產線上走向義烏的千家萬戶。
廿三里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前溪印象”豆制品集聚工坊的建成投用,轄區內的22家豆制品小作坊實現了食品加工生產統一集中管理,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從源頭上得到了保障。
2月17日上午,記者走進豆制品集聚工坊內的胡濤豆腐加工廠,看到工作間內清晰地劃分成豆腐泡炸制區、豆漿制作區、豆腐干制作區,3名工作人員穿著統一的工作服,佩戴著口罩、衛生帽、衛生手套,忙碌而有序地制作著豆制品。
“前溪印象”豆制品集聚工坊運營負責人毛小亮介紹,“小作坊”連著“大民生”,義烏借鑒小微企業園的建設運營理念,創新打造豆制品作坊集聚工坊,該工坊擁有4500平方米豆制品生產車間,吸引了義烏、東陽的24家豆制品作坊入駐,產品銷往義烏、東陽各大農貿市場、超市。
胡濤豆腐加工廠是首批入駐集聚工坊的商家之一,于2020年租下一個車間,擁有獨立的標準化生產加工場所,讓食品生產過程更加規范安全。“集聚工坊提供的加工場所更規范,并對生產流程、豆制品質量等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把關,增強了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意識,也讓生產流程、產品質量有了質的飛躍。”胡濤豆腐加工廠負責人表示,他從事豆制品加工已有16年,進入集聚工坊后,首次對豆制品加工設備進行了更新換代,每300斤黃豆的制作效率由原先的10小時縮短至8小時,人工也縮減了一半。
“以前,像這種豆制品都是村里家庭小作坊生產的,生活區和生產區沒有嚴格區分,生產環境不好把控,食品安全風險相對也高。”廿三里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進行統一管理后,集聚工坊配備了專業檢驗檢測設備和技術人員,對原材料和豆制品施行‘日檢+抽檢+送檢’,嚴把入口關和出口關。同時,借助電子攝像頭、溫濕計等硬件設施實現數據上網,對各作坊的生產加工及場所環境進行實時監督。”
在規范監管的同時,集聚工坊用心用情為小作坊業主提供服務。針對小作坊普遍存在管理人員食品安全意識薄弱、制度落實不到位等問題,集聚工坊聯合街道、市場監督管理所上門進行“手把手”指導,幫助小作坊業主建立設備清洗消毒、食品質量溯源等臺賬,進行食品安全知識培訓,鼓勵小作坊業主運用現代食品工業發展理念,改進生產經營條件和工藝技術。
作坊雖小,但輻射不小。隨著文旅行業的興起與發展,豆制品集聚工坊已接待研學師生近千人。“接下來,我們還將充分挖掘豆制品傳統制作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進一步打造豆腐非遺文化主題研學基地,多元展示、深度體驗豆制品傳統制作技藝,銷售豆制品非遺文化周邊產品,實現文化價值到經濟價值的轉化。”廿三里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譚祉瀟)
編輯:qysb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