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財經 公益 彩店 奇聞 速遞 體育 提點 資訊 綜合 企業 市場

          首頁
          你現在的位置:

          All in 在華電動車,大眾“急”了_世界新動態

          2023-04-23 15:31:54    來源:搜狐科技    作者:

          在今年4月18日舉辦的第二十屆上海國際汽車博覽會上,“新能源”無疑是被提及頻次最高的關鍵詞。


          (資料圖片)

          【汽車維基】注意到,此次車展首發亮相的新車,幾乎全部都是新能源車型,而最令外界關注的,莫過于傳統外資車企在中國新能源市場的表現,其中就包括大眾汽車。

          此次,大眾汽車一口氣帶來了旗下ID.系列的全部車型,比如已國內量產在售的ID.3、ID.4和ID6,以及還沒有上市的ID.Buzz、ID.5 GTX和ID.7,其中ID.7計劃在今年下半年,以ID.7 VIZZION的命名在一汽-大眾率先上市。

          就在車展開幕的同時,大眾汽車宣布將拿出10億歐元,在合肥落戶一家項目名稱為“100%TechCO”的新全資公司,聚焦智能網聯電動車整車、零部件研發與采購職能,計劃在2024年投入運營。

          要知道,這個新項目從起草、規劃、落地、基建,再到最后投產運行,大眾汽車僅給自己留了短短的1年時間,這足以看出,大眾對加碼在華電動車業務的急迫。

          “如果不繼續投入中國,大眾將在3年后喪失競爭力。”大眾集團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拉爾夫·布蘭德施泰特的這番話,不僅透露著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期待,也飽含對品牌現狀的焦慮。

          那么,這家新公司為何落戶合肥?其能否幫助大眾提升新能源競爭力?未來大眾在中國又能否一帆風順?在這里,【汽車維基】還需要打出3個問號。

          二次“創業”穩了?

          先來分析一下,大眾汽車為何在中國成立一家新全資公司。

          其實正如【汽車維基】在前面提到,大眾汽車內部格外重視其電氣化成績,同時對中國新能源市場也持有極強的發展信心。

          大眾集團全球CEO奧博穆也對外界解釋到,“之所以成立該公司,是看到了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速度,大眾希望自己像運動員一樣在新的賽道競爭中越跑越快”,可以說,這是大眾汽車啟動該項目的直接原因。

          【汽車維基】則認為,此舉背后還有另一層原因,因為大眾汽車去年痛失在華銷冠寶座,并且至今都沒有重新奪回來,而超過它的并不是外資友商,而是比亞迪,這家全然放棄燃油車、深耕電氣化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

          也就是說,憑借燃油車業務在中國摸爬滾打超過30年的大眾汽車,好不容易成為市場“領頭羊”,如今卻被一家踩著電氣化浪潮的中國車企輕松取代,可見,大眾的確應該在電氣化領域,提高自身競爭力了,否則過不了多久,恐怕就真的會像拉爾夫·布蘭德施泰特說的那樣,大眾在三年內失去在華競爭力。

          再回到這個由大眾汽車集團100%全資控股的新公司上,【汽車維基】在這份規劃中,還發現了一個重點,即該項目落戶合肥。

          這不禁令人聯想到,除了一汽集團和上汽集團外,大眾汽車的另一家中方合作伙伴——江汽集團,而曾經“江淮大眾”的落戶地,正是合肥。

          難道說,在2018年合資成立的“江淮大眾”思皓品牌,將在明年以全新的面貌和身份,繼續征戰市場?【汽車維基】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思皓汽車的控股權,早在2020年就發生了變更,大眾集團增資江淮大眾股份至75%,實現了對其完全控股,“江淮大眾”隨即更名為“大眾安徽”,而思皓品牌則完全授權給江淮汽車使用,大眾安徽則不再使用該品牌。

          也就是說,思皓品牌已經成為了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一枚“棄子”,同時這也意味著,在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以外,大眾汽車的首次“創業”,最終以失敗告終。

          所以,【汽車維基】將此次新成立的全資公司,視為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二次創業”,雖然掌控權全部在大眾自己手里,但這也并不能保證,這家公司日后不會重蹈思皓覆轍。

          設立在華“三保險”?

          或許有人會問,大眾汽車在中國已經有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這兩家實力雄厚的合資企業,為何還要專門跑到合肥,再成立一家全資控股的新公司?

          莫不成,大眾汽車為了應對這兩家企業在電氣化戰略上出現失敗,趁早在中國建立第三道保險?

          在【汽車維基】看來,這樣的觀點確實站得住,畢竟以目前這兩家企業的市場反饋來看,國產ID.系列的銷量,遠不及大眾汽車預期,和單月銷量動輒超過2萬臺的部分造車新勢力相比,更是差了一大截。

          據乘聯會新能源銷量統計,今年3月份,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分別售出了7394臺和7123臺新車,其中在前三個月累計銷量上,一汽大眾僅為1.7萬臺,位列新能源銷量排行榜第13名,而比亞迪則以50.87萬臺穩據榜單首位,就連豪華品牌寶馬,也以2.13萬臺的成績,排在了第10名。

          巨大的銷量差異,可見大眾汽車的在華新能源業務,如今進展并不是很順利,所以,此次的“100%TechCo”項目,確實是有些“三保險”的味道。

          有意思的是,從這家新公司的相關規劃來看,大眾汽車既沒有明確指出,“100%TechCo”項目將自立門戶,也沒有明確提到其成立的目的,僅是為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帶來戰略支持,這無疑讓外界更加看不透,大眾汽車的這步棋,究竟會朝著哪個方向去走。

          據即將出任“100%TechCo”公司CEO現任大眾汽車集團(中國)首席技術官韓鴻銘透露,接下來,該公司將統籌大眾安徽MEB平臺車型的開發,并負責研發聚焦電動出行、平臺功能及模塊,這將讓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和大眾安徽的研發項目,實現更為緊密的協同。

          這表明,“100%TechCo”公司將為大眾汽車的三家在華合資企業,加強相互間的戰略協同關系,至于在未來是否自立門戶,大眾汽車的態度顯然是選擇了繼續觀望。

          如何突出重圍?

          要知道,本屆上海車展,是大眾汽車近年來,在中國展示新能源碩果最全面的一次,這就足以看出,其對持續加碼中國新能源市場、品牌向電氣化轉型的決心。

          而且,大眾集團掌舵人奧博穆甚至還十分罕見的,將整個大眾集團董事成員都請了過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狼堡內的所有高管,都深刻感受一番東方大國的新能源市場潛力,以及在這條新賽道上,來自其他“參賽選手”的壓力。

          都說2023年是中國車市寫滿“內卷”的一年,不論是造車新勢力、自主新能源品牌,還是傳統外資車企,都紛紛架起了重塑細分市場競爭格局的氣勢,卷價格、卷配置、卷服務、卷性價比,總之,“卷”定會是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常態化表現。

          這對于大眾汽車來說,如何在這樣的競爭環境里突出重圍,將變得十分關鍵,而在【汽車維基】看來,大眾汽車不妨借鑒一下上汽通用別克的做法。

          就拿前不久上市的別克E5來說,別克先是在顏值造型和智能化配置上,推翻了燃油時代的審美和體驗,并著重圍繞電池安全、主被動安全及整車安全,為用戶營造一個舒心的用車環境,最后在定價策略上不做試探,給出一個能和包括新勢力在內競品卷的價格。

          當然,大眾汽車還可以和蔚來等新勢力“取經”,看看如何提高用戶運營能力,如何優化營銷渠道網絡,以及如何增強用戶的產品體驗等。

          總之,大眾汽車在中國新能源市場,值得參考學習的還有很多,至于最后能否融合為自身優勢,就要看其接下來誠意有多少了。

          編輯:qysb005

          標簽:

          中國企業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中國企業新聞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中國企業新聞網的書面許可, 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河南企業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 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國企業新聞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 必需取得中國企業新聞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企業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企業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 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圖片欣賞
          頻道推薦
          內容推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