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以來全省7次地震,廣東朋友你的房子能抗震嗎?院士這么說
2月23日,北京時間8時37分,毗鄰新疆的塔吉克斯坦發生7.2級左右強烈地震,中國駐塔吉克斯坦大使館提醒廣大旅塔中國公民做好防震準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2月以來國內外地震頻繁發生,除了不久前發生的土耳其地震外,廣東佛山和河源也分別發生了3.2級和4.3級地震,不少市民表示有震感。
地震引發大家對建筑物抗震能力和安全性的關注,截至2月21日,土耳其地震已造成4.1萬人死亡,至少50萬棟房屋需要新建。土耳其地震可以給我國建筑抗震帶來什么啟示?廣東有無發生大地震的可能?目前廣東的建筑物是否足以抵御?未來我們可以如何更好地預防地震?
為此,廣東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院士。從1982年起,周福霖便致力于研發工程結構隔震、減震和振動控制技術,力圖讓國人住上在地震中不會倒塌的房子。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
傳統抗震技術基于地震烈度預測設置 具有不確定性
Q1:這次土耳其大地震中,許多建筑物倒塌,造成大量傷亡,引起了大家對地震中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關注。從建筑物抗震減災的角度看,這次土耳其大地震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周福霖:目前包括土耳其在內的很多地方,其建筑物大多采用的是傳統抗震技術,即通過加強建筑物自身的柱子和樑的強度和剛度,來預防地震時房子破壞倒塌。
但這個技術在土耳其地震中就暴露出兩個問題:第一,建筑的抗震設防烈度是人為預計的,可是實際地震強度卻是高度不確定的,當地震的強度遠大于設防烈度時,很容易導致建筑物倒塌。這次土耳其地震產生的地面加速度,已經超過了原本設防烈度的2、3倍,所以按原設防烈度設計的房屋,即使是正規建造,很多也難免倒塌。
第二,傳統的建筑抗震設計,往往以單純增加結構強度和剛度為主要手段,相對而言是脆性的,基本只能承受一次強地震的沖擊。但是很多地震的發生都不止一次強震,主震之后還會有很多余震沖擊。何況這次土耳其地震是2次7.8級的地震加上不止一次6級以上的余震,即使建筑物在主震時沒倒,余震里很可能就倒下了。
這次土耳其地震,可以說凸顯出傳統建筑物抗震技術不足以保障超烈度大地震中房屋建筑的安全這一問題。
國內隔震技術應用可支撐到31樓
Q2:除了傳統的抗震方式,目前還有哪些比較先進的建筑物抗震技術?我們還可以怎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周福霖:目前國際上比較先進的抗震技術主要有兩種,首先是隔震技術,其次是減震技術。目前,這兩類技術已被廣泛運用于美國、日本、新西蘭等多個國家。
采用傳統抗震技術的結構,地震能量會從建筑物底層直接輸導到頂層,造成建筑物劇烈晃動,直到建筑物塌陷能量才消散。
隔震技術是通過在建筑物底部安裝隔震支座,如疊層橡膠隔震支座、摩擦隔震支座等,隔離地震帶來的震動,傳導到建筑物上部結構的地震能量可以減少50%到80%。這就好比在建筑底部與地底間形成一層柔軟的“海水層”,任憑地底下如何震動,建筑這艘“船”只會“在水上漂動”,不會受到太多震動的影響。同一實驗震波下,加裝了隔震裝置的建筑模型(左)相比未加裝隔震裝置的建筑模型(右)振動幅度明顯減少。
00:10減震技術則是在建筑物結構上裝設消能裝置,如黏滯阻尼器、金屬阻尼器等,使得地震房屋晃動時,能量可以通過這些裝置消耗掉約30%到50%,從而減輕房屋的破損程度,增強其抗倒塌能力。同一實驗震波下,裝設了消能減震裝置的建筑模型(左)相比未裝設模型的建筑模型(右)振動幅度更小。
00:10Q3:目前國內這些新型抗震技術水平如何?是否能經受住大地震考驗?
周福霖:以疊層橡膠隔震支座技術為例,國內經過40年不斷的技術改進,從最開始可以應用于8層樓的隔震技術,到現在最高可以應用于31層樓。目前隔減震技術在國內許多大型建筑工程上亦已應用,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70萬平方米的航站樓,全部安裝了橡膠隔震支座,地震反應大概能降至裝設前的1/4。港珠澳大橋上安裝了約2000個隔震支座,能經受的地震烈度從原本廣東地區設定的7度可以提升至9度,也成為世界上最長的隔減震跨海大橋。
這些技術也經歷過真實大地震的考驗。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們參與了汶川第二小學的隔震工程援建。2013年蘆山地震時,汶川二小的老師就告訴學生“你們不要往外跑,我們這是隔震房屋,在里面比室外還安全。”后來的儀器檢測結果也證明了,采取了隔震措施的汶川二小與隔壁沒有采取隔震措施的汶川一小相比,建筑物的地震反應相差了6倍。
汶川地震后,蘆山縣人民醫院門診樓重建時亦采用了隔震技術,總共裝設了83根隔震支座。
新型抗震技術推廣較少,廣東這方面工作有待加強
Q4:2月以來,廣東的佛山和河源也分別發生3.2級以及4.3級地震,大家對自身所住房子的抗震安全性也非常關心。目前廣東的房屋普遍能抵御多大程度的地震?未來廣東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高嗎?是否有必要加強房屋的抗震能力?
周福霖:我國房屋的抗震設計以《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規定的抗震設防烈度為依據,總共分為12度,全國被劃分為高烈度區(8度及8度以上)和中低烈度區。目前廣東大部分地區如廣州、深圳處在中低烈度區,設防烈度為6-7度,部分地區如汕頭處于高烈度區,設防烈度為8度,可以應對類似佛山和河源地震級別的普通規模地震。但農村或城中村自建房,以及老城區的一些老舊建筑,可能未按照抗震規范修建,發生地震時會比較危險,應該加強房屋的抗震能力。
2021年中國頒布了《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規定從2022年起,“兩區八類”新建建筑必須采用隔震減震等技術。“兩區”是指高烈度區和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包括主要的省會城市和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八類”是指學校、幼兒園、醫院、應急指揮中心、廣播電視等重點場所建筑。但目前為止,廣東在這方面的推動還是比較少,大家的預防動力還不是很足,這其實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我們國家很多大地震都曾發生在原本的中低烈度區,像唐山歷史上沒有發生過大地震,當時的抗震設防烈度6度比廣州還低,汶川所處的龍門山斷裂帶中段也比較穩定,但這兩個地方后來都發生了大地震。因此即使處于中低烈度地區,大家的思想也不能麻痹,還是要提高預防意識。
舊有建筑抗震改造:不難,不貴,工期不長
Q5:如果要改造像城中村、老舊小區這類舊有房屋,加設這些隔震裝置,是否可行?同時,改造成本會很大嗎?
周福霖:掌握了技術之后其實并不難。一般我們會先在村鎮建筑物地面上往下挖,在地面標高以下形成一個工作空間,然后在建筑基底適當位置采用千斤頂把房屋頂起來,接著采用托換技術把隔震支座塞入建筑物底部的適當位置,之后就可以釋放千斤頂,重新恢復原樣。在此期間人可以照常在建筑物里正常活動,不需要搬遷。對施工方或開發商而言,加裝新型隔震裝置只會使整個建筑工期適當延長,成本每平方米造價也只會多200元到300元左右。現在的建筑裝修每平方米動輒也要幾千塊錢,如果增加200元可以在地震來臨時保障人的生命財產,這個成本實際上是很小的。
用于隔震的橡膠支座。拍攝:陳詩歡
資料圖片:用于減震的黏滯阻尼器
Q6:接下來如果要推廣抗震技術在更多房屋建筑上的應用,使得大家住的房屋更安全,可以如何做?未來我們還可以如何更好地預防地震?
周福霖:對政府而言,應該更加重視地震帶來的危害,要切實抓好貫徹國家規定的“兩區八類”建筑采用隔減震技術。同時要培訓建筑設計人員學習新的隔震設計技術。以往在追求發展速度的情況下,設計人員用老辦法一個星期就可以快速設計出一套房屋,自然就沒有動力想要掌握新技術。但現在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我們的建筑應該帶給民眾更好的質量,而不是仍舊盲目地追求數量和速度。除此之外,要加大對老百姓的技術科普,讓他們了解隔減震技術的好處,形成意識觀念。讓開發商增加造價成本非常困難,但如果可以和民眾講清楚只要增加兩三百元卻可以保命保一輩子這個道理,老百姓是會愿意在建筑中加裝的。現在在一些國家已經形成這樣的觀念,像在日本,超過60米的建筑如果沒有采用隔震技術,老百姓是不會買的。
大地震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要克服麻痹思想,保持警惕。對于地震預防,政府應常備不懈,科研人員應鍥而不舍,民眾應警鐘長鳴。
出品:廣東網絡廣播電視-觸電新聞
記者:陳詩歡
編輯:陳珊
視頻編輯:彭莎
圖片、視頻拍攝:陳詩歡 梁嘉杰
編輯:qysb005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