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亞!海南發現迄今面積最大古墓葬群 當前通訊
據海口網消息,近日,在三亞崖州區拱北村“多墳山”發現一處古墓葬群,經海南省博物館考古隊初步判斷,該古墓葬群年代大約在明代到清初時期,是海南省迄今為止發現的面積最大古墓葬群。
(相關資料圖)
墓葬總量共301座
“多墳山”古代墓葬群位于三亞市崖州區崖城鎮拱北村北部的荒地和林地中。東臨寧遠河,南鄰海南西線高鐵。由于歷史的原因,村旁的高地上埋葬了眾多的古代墓葬,而且十分集中,當地百姓將這片區域取名“多墳山”。
2021年,為配合三亞到樂東的西線高鐵與貨運專線施工建設,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等單位組成考古勘探隊,海南省博物館文物考古研究部研究館員王育龍帶隊,已經發現和挖掘很多座墓葬。此次發現的墓葬總量共301座,發掘了183座墓葬??脊趴碧矫娣e總量約3.2萬平方米。
本次發掘的墓葬都為豎穴土坑磚室墓,墓向以南北向或東西向的居多,平面均呈長方形,直壁平底,墓內一般都填滿黃褐色沙土,僅有個別墓中填有紅褐色沙土,這應當與當時砌筑墓葬時使用的紅色墓磚有關。墓壁砌筑的磚的層數有二層至五層不等,墓磚的形狀有長方形、方形、梯形等,墓磚以青磚為主,另有少量紅磚。
墓室四壁一般是用墓磚豎向平鋪砌筑而成,直壁平底,有的在墓穴外端砌有一小方磚臺。多數墓內為磚底,一般是用長方磚錯縫橫向平鋪,個別的墓底則鋪砌方磚;另有部分墓葬為黃褐沙土底。按墓葬的外形和規模大小不同,這些墓葬分為大、中、小三型,其中以大型墓和中型墓為多, 小型墓較少。
墓葬涉宋明清多個朝代
“在有拱頂的個別墓葬的券磚上刻畫著‘左一’‘左二’‘右三’‘右四’等表明方位及序號的字樣,還有‘左日’‘左過’‘左青’‘左窗’‘右莫’‘右青’‘右春’等文字內容,將這些內容似乎可組合為‘白日窗前過,青春不再來’的美妙詩句,具有明顯的元代特點?!绷沃抑颈硎荆涍^發掘的“多墳山”墓群中應是包含有宋、明、清及民國等不同時代的墓葬。其中,明、清墓葬較多,宋代及民國墓葬較少,不排除個別墓葬為元代時期的。
墓葬中出土的隨葬品主要有銀器、銅器、銅錢、鐵器、玉石器、瓷器、陶器及磚瓦等。銀器只有簪;銅器器型較多,有簪、耳環、錢幣等;瓷器僅有青花碗;玉石器為穿孔小白珠;陶器有帶蓋釉陶罐、泥質灰褐陶罐、帶流蓋罐等;鐵器都為棺釘;瓦有板瓦、筒瓦兩種;出土的銅錢中,有宋代元豐通寶、政和通寶、治平元寶,明代洪武通寶、萬歷通寶及清代乾隆通寶等三個朝代錢幣,另還發現兩件石墓碑。
有助于了解崖州文化
“此次發掘出的183座墓的墓葬形制、構筑方式很有特點,對了解三亞地區的喪葬習俗、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等很有幫助。”廖忠志說。
“多墳山”古代墓葬群考古發現,有的墓葬砌筑規整、結構講究、用材高標準,反映了墓主人一定的經濟基礎;有的墓葬用材較雜,只有一排蓋頂磚,且一半為平磚;還有的墓葬甚至用不起墓磚,只以河邊隨處可見的河卵石堆筑,表明墓主人較低的經濟水平。
廖忠志透露,隨葬品的數量反映了當時時代的薄葬習俗。無論是規格較高還是較低,“多墳山”古代墓葬群隨葬品都不甚豐富,一方面可能說明這批墓葬的等級不高,另一方面也表明社會的薄葬傳統。墓葬的構筑方式反映了三亞地區的喪葬習俗,以磚室為主,專用的拱頂石蓋頂,前擋墻較高且延伸成地面祭臺的形制不同于其他地區,尤其是在內地不見,反映了當地特殊的墓葬構筑方式。墓葬的排列說明了社會變動較為劇烈。所有墓葬均開口于二層下,但墓葬的排列方式規律性不強,很難以墓向、形制劃分不同的墓葬分組,甚至也難以判定為家族墓地。
“目前考古發掘的隨葬品都在當地妥善保管,在做好保護的基礎上,我們有望在即將建設的歷史文化展示中心等地向公眾展陳部分物品,以期更好地展示、推廣崖州文化?!比齺喪醒轮輩^旅文局局長林海濤說。
綜合海口網、海南日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編輯:qysb005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