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類項目資助,鼓勵“0到1”的原始創新,上海交大新一輪“交大2030”計劃啟動_環球觀熱點
今天,上海交大“交大2030”計劃二期向全校廣大科研人員開放申請。據介紹,上海交大于2022年5月啟動的科研資助計劃,首批資助了6個b類項目和16個c類項目。
今年的資助項目a類項目資助仍然不設上限,b類項目500萬元人民幣資助2到4年,c類項目一年50萬元,一次性投入項目經費、對項目成果無嚴格考核要求,并可以升級資助。
【資料圖】
宣講現場
01
3類項目資助,支持重大原創性研究
據介紹,上海交大“交大2030”計劃關注重大基礎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學校希望有十年以上持續的、中長期的支持給到符合學校未來發展、國家發展戰略和重大需求的科技重點領域及研究方向,充分激發交大人勇攀高峰、攻堅克難、開創未來的創新精神與活力,并且在“十五五”期間推動一批具有交大特色的若干領域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
對研究項目分三類開展支持。a類項目為自主培育的重大科研項目,經學校認定并有專項經費支持的戰略性、前瞻性、引領性和交叉性的研究平臺和重大項目。b類項目為自主設立的重點研究課題,瞄準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倡導“0到1”的原始創新,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核心技術需求,解決國家重大裝備、重大工程、重點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c類項目為自主設立的青年探索基金,開展前沿創新領域的高風險、非共識、顛覆性研究,旨在激發思想火花,鼓勵和支持青年教師攀登科技高峰、勇闖無人區,為培育學術創新思想提供種子基金。
02
鼓勵“0到1”的原始創新
宣講現場,首批獲得資助的生命學院特聘教授許平、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教授王博翔、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助理研究員劉湍分別介紹研究最新進展。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助理研究員劉湍以助理研究員的身份獲得c類項目立項。劉湍從事的事液晶軟體機器人研究。他長期關注液晶彈性體這一具有類似肌肉組織的驅動能力和柔軟質地的特殊材料,試圖制備出可一步快速制備且能夠精準編程的液晶彈性體,為人工器官、體外康復、智能織物等方面提供新材料和新方法。
他坦言:“很多青年教師是跟著導師從碩士、博士再進入到獨立研究階段,好處是一路走來有科研的連貫性,積累下了研究基礎,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就非常強調研究的基礎。但是一直沿著前人的路走,有很難有原創性。2030計劃為我們青年科研人員化解了這一矛盾。”
許平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負碳制造獲得的是b類500萬的資助。他在研究中發現了一個既能降解塑料,又能吸收二氧化碳同時還能可循環使用材料的一石三鳥的途徑。他說:“這一發現需要調集不同領域的老師共同參與,而我本身原本也只是從事生物學研究,這類非常規研究計劃很難得到資助,但是我覺得非做不可,原本我想也許可以‘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經費做,但是2030計劃讓我可以快速地推進研究進程。”
王博翔同樣獲得c類資助項目,他開展實現熱輻射亞泊松光子統計方面的研究,如能成功將有望突破對熱輻射這一無處不在的能源與信息形式的認識。“‘交大2030’計劃給我提供了這個開展非共識性原創課題的寶貴機會,如果沒有這筆支持,我可能不會有經費去投入開展這樣一個難度非常大的課題,對此我十分感激。“王博翔說。
學校同樣鼓勵“十年磨一劍”培育重大創新成果。上海交通大學暗物質探測研究作為“交大2030”計劃認定的a類項目,完成兩代暗物質探測實驗,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領先。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的pandax合作組在深度分析新一代pandax-4t液氙探測實驗數據后,對暗物質可能具有的電磁性質給出了國際最好的測量結果。該成果以“從氙反沖數據得出的暗物質的亮度極限”(limits on the luminance of dark matter from xenon recoil data)為題,于2023年5月17日《自然》(nature)期刊上在線發表。
03
統籌多元支持助力科研持續突破
據介紹,“交大2030”計劃由中央科研基本業務費即“雙一流”重點建設經費統籌資助,其經費來源和撥付方式體現出充分的多元性及靈活性。以計劃b類物理領域重大基礎研究類首批立項項目《天語先導計劃——尋找第二個太陽系》為例,李政道研究所馮發波副教授在預算編制中設備采購占100%,考慮到項目特殊性,經專家論證,項目立項后經費一次撥付到位。基于李政道研究所等一批提升學校科研創新能力的重大科研項目對資源持續性和穩定性的需求,學校還為其爭取到政府貼息貸款等的多元支持。
為強化科學問題的支持,弱化指標性評價,推動“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問題真解決”,“交大2030”計劃c類項目的遴選不論學者頭銜、只看研究潛能,且一次性投入項目經費、對項目成果無嚴格考核要求,充分體現了對青年人才和高風險、非共識、顛覆性項目的支持。2022年,c類項目收到全校范圍的427份申請,學校這一創新舉措充分燃起了廣大青年學者的熱情與信念。
04
打造健康良好的科研生態環境
據介紹,上海交大于“十四五”期間布局了一批自主創新研究計劃。
作為上海“基礎研究特區計劃”的首批試點,上海交通大學以“海洋、健康、信息、能源”等領域為重點布局方向,遴選出26名科學家進入“基礎研究特區”,他們中年齡最大的45歲,最小的32歲,平均年齡不過37歲。
傳統科技計劃項目組織模式呈現出競爭擇優、共識性評價、過程管理約束力強等特點。而在“特區計劃”下,學校被賦予充分科研項目和人才支持自主權,進行自由選題、自行組織、自主使用經費,在科研組織模式和管理體制機制上擁有充分改革探索空間。“特區計劃”鼓勵從事顛覆性基礎研究并將支持資金提升至百萬級,寬容失敗,鼓勵他們長期深耕基礎前沿。學校還為“特區計劃”設計了多種選拔機制,包括揭榜掛帥、院士推薦、學院推薦以及項目專員推薦。
未來,上海交大將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基礎制度和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基于科研規律和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的自主支持模式,鼓勵青年科技人才和特殊人才自由探索、勇于攻關,寬容失敗,促進學科交叉融合,落實科研自主權推進放管服,營造健康良好的科研生態環境。
攝影 | 謝然
上觀號作者:第一教育
編輯:qysb005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