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財經 公益 彩店 奇聞 速遞 體育 提點 資訊 綜合 企業 市場

          首頁
          你現在的位置:

          概念火認購卻不火!ESG理財如何打破僵局?

          2023-08-14 09:13:48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

          曾幾何時,國內ESG理財曾被貼上“小眾”標簽,如今,隨著ESG理念的普及與深入大眾,這一“小眾”的投資理念正在走向“大眾”。


          【資料圖】

          有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從機構角度來看,以債券類為主的銀行理財投資標的中,ESG產品并沒有展現出優于其他產品的溢價。“而且也沒有關于投資ESG的考核,目前主要是考慮收益和考核兩方面。”該人士坦言。

          從記者了解的情況來看,國內的ESG理財產品存在著“概念火熱,但實際認購不火”的情況。

          ESG投資熱度漸起

          盡管國內監管層尚未設置有關ESG方面的硬性考核指標,但針對綠色金融的考核在不斷強化,正對ESG投資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這幾年,我們在本地也明顯感受到,在中國的資管行業刮起了一股ESG投資的浪潮,越來越多的中外金融機構在內地談論ESG投資策略。”渣打中國財富管理部投資產品與投資顧問總監閔成曾在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時表示。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此前了解到,部分國有銀行自2021年起正式下發優化年度績效考核辦法的通知,其中明確“加大綠色金融考核權重”,并要求在各條線業務指標中體現綠色金融的底色和成色。對涉及信貸投放,并與綠色金融存在一定交叉的指標,在現有考核設置不變的基礎上,分出一定分值,考核指標項下綠色信貸發展。

          近年來,隨著ESG投資在全球的興起和資金的持續流入,相關產品的數量和資管規模也呈現快速增長。

          2020年9月,中國提出“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低碳環保概念迅速升溫,ESG等相關主題理財產品的發行走俏,銀行機構對發行此類產品的積極性也明顯提高。

          記者梳理中國理財網信息發現,已發行ESG主題理財產品中,超六成是固定收益類產品。一位銀行理財子公司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明顯感受到市場關于ESG投資的討論更加積極,“特別是機構客戶,包括大型機構、外資機構對ESG理念的接受度很高”。

          產品發行增速較快

          “目前ESG銀行理財產品剛起步、存量規模不大,但產品發行增速較快。”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

          ESG理財產品增長迅速,主要是在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整體偏低迷的環境下,不少金融機構積極挖掘推出ESG新主題的理財品種,以期挖掘新業務增長點,踐行綠色發展社會責任,推動銀行綠色轉型和差異化發展。

          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目前擁有著資管行業最廣泛的受眾,尤其是前者的動向或許更能代表國內普通投資人的投資意向。

          穆迪副總裁及高級信用評級主任諸蜀寧向記者表示,如果依據市場的趨勢判斷,普遍需要更關注一些銀行的理財產品走向,“因為它們聚集了大量的中國儲戶,這也體現了零售投資者轉型過程中的一個大趨勢”。

          事實上,國內ESG相關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與認購還沒有進入爆發階段,市場供求仍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機構投資人對ESG投資的興趣明顯提高,尤其是一些股權投資領域,但是有一些面向公眾投資人的產品發行后,認購相對冷淡。”一位咨詢公司合伙人告訴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

          具體而言,在發行端,目前國內市場中ESG理財產品種類并不多。在需求端,個人投資者實際參與認購的熱情沒有想象中的高漲,“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并不是每一個股東都能理解ESG概念的相關投資。”有理財子公司人士向記者直言。

          “機構投資者相對要敏感一些,而國際主流投資機構在去年跨過了一個‘是否擔心會以短期收益率下降為代價’的坎,中國散戶投資者要跨過這個坎的話,將是一個比較長期的事情。”諸蜀寧向記者指出。

          責編:李雪峰

          校對:高源

          編輯:qysb005

          標簽:

          中國企業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中國企業新聞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中國企業新聞網的書面許可, 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河南企業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 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國企業新聞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 必需取得中國企業新聞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企業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企業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 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圖片欣賞
          頻道推薦
          內容推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