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八都:古厝映潮汐民俗潤金秋
(相關資料圖)
金秋時節,清風送爽,丹桂的馥郁芬芳漫過蕉城區八都鎮的山海之間。云淡村與下汐村,這兩座依偎在霍童溪入海口的漁村,正以“古韻”為魂、“新姿”為裳,將山海交融的獨特景致與千年漁耕的文化底蘊糅合。
云淡村,枕著霍童溪與內海的交匯處,“向海而生”是刻在村民骨子里的基因。這里的“云淡海蠣”與“生蠔”肉質鮮甜,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海味名片;毗鄰的下汐村,因“云淡門下、潮汐舒緩”得名,早在清代便打破常規,以“插竹為標”首創“竹蠣”養殖法,悄然勾勒出“海上牧場”的最初輪廓。如今,兩村循著先輩的智慧,深耕海洋資源,生態養殖蔚然成風——龍須菜隨波輕漾,大黃魚穿梭網箱,單這兩項年產值便突破百萬元,這片蔚藍海域,成了漁民增收致富的“藍色寶庫”。
踏上村內的青石板路,時光仿佛慢了下來。云淡村十余幢明清古民居靜靜矗立,黛瓦飛檐間藏著歲月的故事,鄭氏、林氏、游氏宗祠莊嚴肅穆,一磚一瓦都在訴說著家族千年的開拓與傳承;下汐村的青磚黛瓦古建筑群同樣引人駐足,村口那棵古水榕枝繁葉茂,根系深扎土壤,被村民視作“海上守護神”,與古樸的寺廟、宗祠一道,守護著漁村世代相傳的記憶。
比古建筑更動人的,是兩村從未褪色的民俗活力。每年端午,云淡村的“平安龍舟競渡”準時上演——神銃聲響徹海面,健兒們奮力揮槳,村民還會備好蠶豆酒驅邪祈福,母船“巡海洗港”的古禮更是完整留存,每一個環節都滿含對平安的祈愿。到了中秋之夜,下汐村的“曳石”活動則點燃全村熱情,壯漢們肩套粗繩,合力拉動數百斤重的竹石,石與石轟然相撞,火星迸濺間伴隨著震天吶喊,仿佛重現當年戚家軍大破倭寇的壯烈場景,熱血與豪情在夜色中激蕩。
這些古老儀式,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民族精神的血脈延續。而兩村的文化寶藏遠不止于此:云淡村現存云淡土主宮、明朝監察御史陳宇墓等文物點,革命戰爭時期,林堅等十七位革命志士從這里挺身而出,為這片土地烙上了鮮明的紅色印記;下汐村的“太古碼頭”遺跡雖歷經滄桑,英式纜樁卻依然清晰,見證著這里曾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繁華,民國時期,飄香的黃魚鲞正是從這里裝船,遠渡重洋銷往東南亞,續寫著海洋的傳奇。
如今,“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吹遍村落,兩村舊貌換新顏。云淡村的海濱大道蜿蜒向海,云淡大橋橫跨碧波,人民廣場成了村民休閑的好去處;下汐村的濱水步道裝上了照明系統,夜晚燈光亮起,宛如一條星河。昔日“夜不出戶”的漁民,如今沿著2.3公里的燈光步道散步,或是在廣場上跳起漁家廣場舞,日子過得愈發紅火,生活品質節節攀升。
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兩村更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云淡村以“嶼上之春”民俗文化節為媒,讓八方游客感受漁家風情;下汐村則試點“漁旅融合”生態養殖,建起濱海民宿與觀日平臺,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靠海吃海”的樂趣。隨著G237公路、溫福高鐵等交通項目的推進,兩村的發展藍圖愈發清晰,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這個金秋,不妨暫別城市喧囂,走進八都鎮的云淡與下汐。在云淡村的海濱大道上遠眺海景,嘗一口現撈海蠣的鮮甜;到下汐村的觀日平臺靜待晨光;或是在明清古厝的斑駁墻影中,觸摸千年海洋文化的脈搏。山海相擁處,古老漁村正以歷史為墨、以振興為筆,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新篇”,靜待每一位來訪者,在這里收獲一段難忘的金秋記憶。(閩東日報記者 鄭霄 通訊員 褚子強 文/圖)
編輯:qysb005標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