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財經 公益 彩店 奇聞 速遞 體育 提點 資訊 綜合 企業 市場

          首頁
          你現在的位置:

          【文化觀察】整頓網絡用語被濫用,請先從春晚下手

          2017-04-21 11:44:13    來源:    作者:

          【文化觀察】整頓網絡用語被濫用,請先從春晚下手

          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一篇題為《網絡能讓漢語更有生命力嗎?》的文章,該文被中新網轉載后,改了個更吸引眼球的標題——《不忍看到“撕逼”這樣的粗鄙文字招搖過市》。這兩個標題已經把這個事說的很清楚了:在一次活動上,專家對網絡用語的泛濫表示了擔憂,對“網絡用語的流行,會給漢語帶來怎樣的影響?”這個問題,深表憂慮。

          很明顯,專家們對網絡用語是警惕的,認為過度使用網絡詞語,以及人們過度使用互聯網的習慣,會使漢語有被侵襲,甚至被玷污的風險。其實專家們這個憂慮有些杞人憂天了,因為漢語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被“玷污”著,漢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被各種外來語、通俗語逐步“玷污”的歷史。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各種語言的侵襲,恰恰是一門語言能夠發揚壯大的關鍵之所在。

          一、任何一種流行的語言必然是對新詞持開放態度的,封閉只會悶死語言

          “容嬤嬤,給我拿塊薩其馬去。你說這紫薇,好歹也是個格格,白瞎了這身份,一點她阿瑪的優點也沒學來,這點事都掰持不清!”

          【文化觀察】整頓網絡用語被濫用,請先從春晚下手

          以上這句沒出現在任何影視劇或文章中,完全是小編杜撰的。編這段,主要是想說其中的幾個詞:嬤嬤、薩其馬、格格、白瞎、阿瑪、掰持,這幾個詞原先都是滿語詞匯,而如今都融入了漢語體系中。這舉的還是一些普通話的例子,如果單看北京話或東北話,形容訓斥、數落人的“hende”、形容撓腋下癢癢的“胳肢”、形容拿小刀把痕跡刮著清除干凈的“咔哧”等,統統都是滿語傳到漢語里的詞。

          上邊只是舉了從滿語轉化成漢語的詞匯,實際上,漢語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接收著各種語言“侵襲”。比如明治維新前后,日本人用漢字翻譯了一些西方基本的詞匯,如干部、物理、數學、化學、經濟等等。這些譯法又被中國接受,為中日兩國接受西學奠定了概念上的基礎。而這些詞如今都成為了漢語中最基本的一些詞。

          英語轉換的漢語詞就更容易分辨了,沙發(sofa)、吉普(jeep)、咖啡(coffee)、坦克(tank)、摩托車(moto)、巧克力(chocolate)、巴士(bus)、披薩(pizza)、沙拉(salad)、三明治(sandwich)、芝士(cheese)、檸檬(lemon)、漢堡(hamburger)……范圍之廣涵蓋了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不自知地使用大量外來語進行溝通,這種不自知的根源,恰恰是它們已經完全融入漢語,成為我們語言的一部分。

          【文化觀察】整頓網絡用語被濫用,請先從春晚下手

          dimsum是按“點心”的粵語發音翻譯成的英文詞

          而且,語言的融合往往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滲透的,有外來語進入中文,也有中文詞進入外語。例如在牛津大學出版的英語詞典中,就有120多個和中國有關的詞匯被收入,Fengshui(風水)、Dimsum(點心)、Kowtow(磕頭)、Hutong(胡同)、Hukou(戶口)、Guanxi(關系)、Goji berry(枸杞)、Wuxia(武俠)等,都在此列。像“功夫”這種老外很感興趣的詞,不僅被人家接受,還被做成了《Kung Fu Panda(功夫熊貓)》返銷給咱們。

          【文化觀察】整頓網絡用語被濫用,請先從春晚下手

          Kung Fu(功夫)已經融入英語詞匯當中

          語言是在不斷使用的實踐中,逐步“混”出來的,只有在交流中不斷混合的語言才有生命力。這個道理其實不用細分析,我們普通人都懂,何況專家們。那么,專家們在憂慮什么呢?

          二、網絡語言有其速朽的特性,不用外界干預,自身就會完成換代

          其實專家們所憂慮的,無非是年輕人被某些粗俗乃至低俗的網絡語言影響,說出的漢語不“純正”了。其實從這一點來說,也能證明一件事,那就是專家們其實并不太懂網絡語言。

          因為,網絡語言自身具有極強的“狗熊掰棒子”屬性,嚴肅點說,就是自身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可以迅速時髦,也會迅速腐朽,直至被拋棄。不信,你看看下面這段對話——

          張三:“李四,你媽叫你回家吃飯”

          李四:“不吃,藍瘦,香菇”

          張三:“這次考試不是挺給力的嗎?”

          李四:“天了嚕!這叫給力?我這次考得真是X了狗了”

          張三:“聽你這么說,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我考的還不如你”

          李四:“然并卵,回家還是要挨罵”

          ……

          你想不想抽他倆?不是對話內容討厭,而是用詞令人生厭,這么多過時的詞還在這瞎用。然而仔細看看,這些詞大多數是過去一兩年內的詞,在很多人眼里甚至是新詞,像“藍瘦,香菇”僅僅誕生了幾個月而已。即便如此,這些詞還是顯得陳舊不堪,舊到如果有人像上述張三李四那樣說話的話,會惹人側目,像看怪物一樣看他們。

          這就是網絡詞匯特有的速朽屬性:來得快,去得更快。既然它是一種用來標榜自己前衛、時髦的用語,那就一定與常青無緣。只有不斷變換使用最新的網絡熱詞,才能使一個人看起來酷酷的,有時尚感。在這種自我更新的體系下,絕大多數網絡熱詞都在速成和速朽后,完成了其自身的使命。說白了,就算這些詞想玷污漢語,都沒機會多“污”一會兒。

          您可能要問了,即使是“狗熊掰棒子”,總能留下點東西吧?當然,一小部分網絡熱詞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留了下來,進入了漢語的常規詞匯中。比如“菜鳥”、“屌絲”、“草根”、“山寨”這些詞,由于準確生動闡釋了某一新生事物、新生現象的含義,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語言空白,因此被留了下來。如今我們依然在使用它們,但不會再把他們當做網絡詞匯。

          而另一些詞則因為契合中國當代社會的一些問題,而頑強地擠進了漢語體系。比如“土豪”、“富二代”、“坑爹”、“打臉”等,這些詞幾乎都以貶義詞的面貌出現在網絡上,本沒指望能有多強的生命力,但現實一次次“打臉”,一個個“坑爹”的“富二代”硬生生將這些詞寫進了中國詞語史,也算是網絡對當代社會的某種貢獻。

          【文化觀察】整頓網絡用語被濫用,請先從春晚下手

           

          【文化觀察】整頓網絡用語被濫用,請先從春晚下手

          有些詞在網絡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比如“土豪”

          在網絡詞語自我更新迭代的過程中,通過幾億網友的自然選擇,會自動篩掉大部分速朽的詞,留下一小部分進入漢語的詞。這個過程并沒有太多人為干預,也沒法進行干預,再大的干預力量,能大過幾億人的自然選擇嗎?所以別怕所謂的玷污,在這件事上,人民的眼睛自然雪亮的。

          三、即使拒絕網絡詞語,也應該先從春晚做起

          其實,說到網絡詞匯的重災區,有一個場合不得不提,那就是央視春晚。每年央視春晚都起碼有一個這樣的小品:用各種網絡詞匯貫穿臺詞,演員表演往往很浮夸,在說到網絡熱詞時特意停頓一下,把頭轉向觀眾,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把這個詞或這句話念出來,好像是在告訴觀眾:注意呦,我要說流行詞了,看我時尚吧?

          以下是網友總結的2016年春晚小品《快樂老爸》中的網絡熱詞。這個由馮鞏、徐帆、白凱南、王孝天主演的小品一共十幾分鐘,熱詞起碼出現了十個,差不多每分鐘都會蹦出一個來:

          1、“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2、“顏值”

          3、“暖男”

          4、“長腿歐巴”

          5、“主要看氣質”

          6、“嚇死寶寶了”

          7、“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偏偏要靠才華”

          8、“坑爹”

          9、“別夸我,我會驕傲”

          10、“此處應該有掌聲”

          【文化觀察】整頓網絡用語被濫用,請先從春晚下手

          更主要的是,這些詞與小品內容并不完全貼合,很多是為了說熱詞而生搬硬套上去的。比如徐帆來馮鞏家串門,敲了幾聲門,馮鞏問:“誰啊?”徐帆回答:“我!”馮鞏此時突然扭頭面對觀眾說了一句:“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這哪兒挨哪兒啊……

          春晚像這類的用網絡詞語構架的小品,往往會比較尷尬。因為春晚是對過去一年的總結,熱詞也往往是過去一兩年內比較時髦的詞。但正如上文所說,網絡熱詞除了少數能進入漢語詞匯序列的詞之外,大部分都是速朽的。春晚是中國人每年最在意的晚會,審查極嚴,有的節目要準備半年之久,不斷打磨。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工作態度值得肯定,但卻與網絡熱詞的流行趨勢相違背。

          比如最近網上流傳著一份2017年春晚節目單,其中傅園慧參與表演的《開場歌舞(洪荒少年+喂雞舞)》,賈玲、白凱南合說的相聲《藍瘦不香菇》,蔡明、潘長江表演的小品《一個小目標》赫然在列。甚至一個由李童、登封市少林鵝坡武術專修院表演的雜技節目,都起名叫《洪荒之力》。目前尚不清楚這份節目單的真實性,但按以往春晚的習慣看,出這樣幾個節目是非常有可能的。

          如果說上行下效的話,春晚對中國人的示范作用實在太大了,大過任何的媒體,也大過所有的大V、公號。大家看春晚都把說網絡熱詞當個時髦的事,肯定也會引發效仿之風。所以如果專家們真想剎住濫用網絡詞語的“歪風”,恐怕要先從春晚整風開始。想僅靠老百姓自覺,媒體自省,營銷號自律就能“整頓”好網絡詞語……那真是想多了。

          結語:

          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其實是個極為民主的過程,十幾億人一起使用,每天在交流中隨時更新迭代,才形成了有生命力的鮮活的漢語。權威、專家的建議、引導,春晚這種強勢平臺的示范作用當然重要,但真正決定漢語流變的,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與這十幾億人口的洪流比,網絡詞語的“污穢”實在太微不足道。玷污漢語?它們還真沒這能力。 

          編輯:qysb005

          標簽: 用語 文化 網絡

          中國企業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中國企業新聞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中國企業新聞網的書面許可, 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河南企業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 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國企業新聞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 必需取得中國企業新聞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企業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企業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 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圖片欣賞
          頻道推薦
          內容推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