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謀發展 實干興隴原——“三抓三促”行動專題報道】甘州:加快建設智慧牧場 推動牛產業數字化發展 全球快播報
甘州融媒訊 (記者 周曉琴 何長凱 王凱 通訊員 王鴻盛)伴隨著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數字化、智能化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畜牧業之中。近年來,甘州區以信息化推動牛產業的智能化、精細化、專業化,拓展養殖服務和信息收集渠道,推動肉牛養殖由傳統的“經驗養殖”向信息化“精細養殖”轉變,不斷推動牛產業數字化向縱深發展。
走進蜀漢牧業,奶牛們正在悠閑地散步。每一只牛都佩戴了“電子耳標”和“智能項圈”,“電子耳標”是奶牛的電子身份證,可自動采集數據,記錄奶牛的奶量和體高體尺等信息,“智能項圈”可實時記錄奶牛的活動狀態。在養殖場和擠奶車間,自動飼喂車、自動飲水槽、轉盤式擠奶機等自動化設備一應俱全,數字化管理監控系統實時顯示設備運行情況。前進牧業養殖基地牛舍中的環境溫濕度智能管控系統,可以24小時自動感知牛舍的溫濕度,并實時反饋到系統中對數據作出判斷后,決定是否啟用自動噴淋、自動風扇控制、溫度調節等智能設備,實現對牧場內小氣候的改造,大大提升了奶牛養殖效益。
(資料圖片)
蜀漢牧業場長宋衛紅說:“我們牧場采用的SCR系統能實時監控牛的反芻、躺臥時間、呼吸頻率、反芻的次數,這樣能保證監控到牛的健康有沒有變化。另外我們的牛打有介質耳標,保證每一頭牛每天擠奶的時候奶量能實時傳到系統,保證管理人員根據系統去分析牛是否需要加料、是否需要增加躺臥次數的措施。”
在前進牧業奶業小鎮的智慧牧場的展示大廳里,一塊塊電子屏上顯示著每一頭奶牛的詳細情況,同時還對牧場的牧草種植進行了實時監控。
“我們公司目前給集團公司自有16個牧場做飼料的配送,牧場飼料的營養配方主要來源于營養中心結合牧場大數據飼養的精準設置配方進行配送。目前年產10萬噸,月配送7500噸。”甘肅圣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場長王浩說。
甘肅前進牧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技術副總監王海忠說:“通過智慧農業數據共享中心大數據平臺等,為行業企業提供多方位、多元化的技術創新服務和系統化的解決方案,有效解決了牧場生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萬禾草畜公司是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張掖綜合試驗站,更是張掖肉牛新品種選育核心育種場。在公司的育種圈舍中,工作人員通過掃描核心群母牛佩戴的電子耳標,就可以看到這頭牛的繁殖記錄、體尺測量等信息,甚至它的父輩、祖輩信息也能一清二楚地看到。
張掖市萬禾草畜產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場長胡振云說:“我們現在核心育種群存欄是800多頭,現在我們整場的機械化已經達到95%。這800多頭牛全群都加的是電子耳標,通過智能監測系統我們對全群牛的生長情況以及我們后備馴育出來的牛進行更優化的馴育。”
甘州區搭建肉牛信息化管理平臺,建立“大數據池”,構建肉牛信息整合與展示“一張圖”,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肉牛飼養銷一體化管理,促進了產業鏈與價值鏈的深度融合。牛只從進場管理、繁殖進程、疾病免疫、日常飼養、日增重、料肉比等各環節實現了全程跟蹤服務,為養殖場(戶)科學養牛提供了精準的決策依據。
“借助肉牛增量提質行動項目實施,我區搭建了肉牛信息化管理平臺,建立了牛產業‘大數據池’,為全區1.5萬多戶基礎母牛建立了二維碼‘戶口本’,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肉牛飼、養、銷一體化管理。”甘州區畜牧獸醫工作站站長王鴻盛說。
近年來,甘州區肉牛產業集群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形成了以大滿鎮、小滿鎮、黨寨鎮等10個鄉鎮為主的萬頭肉牛鄉鎮,以甘浚小泉村、黨寨中衛村、小滿王其閘村等61個村為主的千頭村,培育百頭組社566個、存欄10頭以上的肉牛養殖戶2085戶,示范帶動發展肉牛養殖農戶20743戶,肉牛良種率達98%,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強大的產業支撐。2022年全區牛飼養量達到45.51萬頭,能繁母牛存欄16.91萬頭,出欄18.93萬頭,牛肉產量可達5.3萬噸,奶產量22.2萬噸,產值37.9億元,全區牛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編輯:qysb005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