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過程中 護士玩手機被發現?醫院回應了
7月16日晚,一段護士在搶救病人過程中看手機的視頻受到廣泛關注。視頻顯示,醫生正給病床上的孩子做胸部按壓,一旁的護士用手按壓呼吸器幫助孩子呼吸,另一只手正拿著手機。涉事的象山縣第一人民醫院隨后回應稱,視頻中的護士是象山縣第一人民醫院兒科副護士長,在搶救過程中因工作需要使用手機,并不存在主觀玩手機行為。
相關視頻新聞截圖
網絡流傳的視頻片段,的確很容易讓人誤解。病床上是奄奄一息的孩子,病床一側醫生正奮力地做搶救,另一旁的護士卻拿著手機在按,隨后似乎發現有人在拍攝,便將手機收起。如果不知前因后果,再被猜測性言語一引導,很容易就會形成這樣的印象:搶救過程中護士玩手機被發現。接下來,就是一鍵三連,憤怒批評。
但只要靜下心來想想,就會覺得這事不合理。且不說,在搶救病人的緊張過程中玩手機,本身就存在被家屬發現和指責的極大風險,正常人就算想摸魚,也不會挑壓力這么大,節奏這么快,人員這么多的工作環境;就說,旁邊的醫生還在做胸部按壓,護士卻在一旁玩手機,難道醫生不會生氣嗎?不會斥責制止嗎?醫院也是職場,不可能如此散漫無紀律吧。
果然,醫院給出了更符合常理的解釋:護士經歷了長時間的搶救,使用手機呼叫另一護士前來協助之后,準備再打給另一位醫生來協助搶救,而在這過程中發現家屬在拍,擔心引起誤會,才將手機收起,隨后改為現場去叫醫生。
該護士長與被呼叫護士的通話記錄( 來源:健康象山微信公眾號)
從病室中的小小片段,可以窺見醫患關系的極度緊繃,家屬在孩子搶救之時仍不忘拍視頻取證,而護士明明是出于合理的工作需求使用手機,卻還是為了“避嫌”選擇了跑一趟,避免產生更加嚴重的誤會和沖突。
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本應是親密無間的戰友,本應共同在生命之船上對抗病魔和風浪,卻如此互相隔膜,互相防備,彼此毫無信任可言,讓人感到冰冷與不安。
患者家屬隨后表示,之所以發布視頻,主要是因為對醫院的救治過程不滿意。但是,發布這樣誤導性的視頻,引發網友對無辜護士的憤怒狂潮,真的有助于事情的解決嗎?而且,就醫院發布的回應來看,孩子病情嚴重,醫護人員在家屬簽字同意放棄搶救之后,依然按照部分其他親屬的要求,搶救了近3個小時,這與家屬所言有極大的矛盾,真相究竟為何,恐怕不是“上網升堂”能夠判定的吧。
3歲的孩子因病身亡,家長心情悲痛,難以自抑,憤怒難平,情緒不是不可以理解。但如此斷章取義地對醫護人員發起輿論攻擊,絕對是極不可取的行為,某種程度上與造謠無異。不但會對當事護士造成極大的壓力,還會讓本就需要勉力維護的醫患關系雪上加霜。
在事件相關的討論區,已經有很多學醫的、從醫的網友表示:“感到很心寒”“再一次考慮要不要轉行”“兒科真的不是人呆的地方”“勸人學醫天打雷劈”……這種消極害怕的心態,映射到現實醫療中,可能就會讓醫護人員工作時如履薄冰,明哲保身,這對醫患雙方而言都毫無益處,更不利于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和秩序。
對救治過程有疑問,第一時間不是向醫院提出,或是尋求警方幫助,而是拍視頻上傳引導輿論,也可見“有事先鬧大”是當下一種普遍的維權心態。但是,散播不實的消息,并不會讓問題解決得更順暢,反而加劇了醫患之間的不信任,讓同樣的問題解決起來更加刻板和復雜。
孩子的救治過程究竟有沒有問題,有待于第三方鑒定機構的結論,但在此之前,孩子的家長應該刪除視頻,向被誤解的護士公開道歉,讓整個事件摒棄虛假和無用的情緒,回歸客觀公正的原點。這樣不僅有助于家屬和醫院的進一步溝通,更能傳達一個清晰的信號:維權可以,說謊不行,網絡上說話做事同樣需要負責任。醫患雙方唯有彼此以誠相待,加強溝通,才能避免產生更多糾紛,促進醫療和發展和進步。
編輯:qysb005標簽: 搶救過程護士玩手機被發現 護士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