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財經 公益 彩店 奇聞 速遞 體育 提點 資訊 綜合 企業 市場

          首頁
          你現在的位置:

          千億可降解塑料市場蓄勢待發,為何君正集團能講好“中國故事”?

          2022-04-13 14:50:20    來源:晶報網    作者:

           

          摘要:治理白色污染的中國典型樣本在“能源雙控”的背景下,君正集團無論是對內蒙古、烏海邁向高質量發展、還是傳統低附加價值化工企業向高附加值精細化企業轉型,亦或是為世界治理白色污染都提供了一個獨特的中國方案。

          在澳大利亞哲學家托比·奧德的最新著作《危崖》中,他著重分析了過去幾十年間,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生物技術……這些已經讓人類處于生存風險的危崖之上,“在未來的一百年內,人類所面臨的生存災難的概率是六分之一。”

          他在書中寫道,具備成熟度、協作能力和遠見卓識的人類應該團結起來,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以確保避免生存災難,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

          如今,托比·奧德的呼吁得到了“回響”。

          4月8日,君正集團在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工業園區建設的計207億元的綠色環保循環產業一期項目正式開工,規劃建設年產2×60萬噸BDO及年產2×100萬噸PBAT/PBS/PBT/PTMEG。

          \

          在應對日益嚴重的全球塑料污染的嚴峻形勢下,君正集團大規模上馬傳統塑料的綠色環保可替代品——可降解塑料的產能,無異于一劑“強心針”。

          一個多月前,在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世界各國討論制定了首個應對塑料危機的全球協定,并通過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終止塑料污染決議(草案)》。

          這是自2015年《巴黎協定》以來最重要的國際多邊協議,足以稱得上載入史冊的重要時刻。也是人類緊緊抓住扭轉塑料污染的機會。

          中國,自2020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新限塑政策頻繁出;商家、消費者開始轉向使用對環境友好的可降解塑料制品;來自各相關領域的企業紛紛上馬可降解塑料產能,共同為治理白色污染出一份力。

          那么,聯合國為何要“親自出手”治理白色污染?世界各國都做了哪些努力?可降解塑料行業又是否存在“全新路徑”?

          01塑料污染——一場人類不得不打的戰爭

          1997年,美國阿爾加利特海洋研究中心的查爾斯·摩爾開著他的Alguita號由夏威夷返回洛杉磯,他本想抄道從赤道無風帶駛過,卻意外發現了“第八大陸”。

          這個著名的、位于美國加州和夏威夷之間的“大太洋垃圾帶”,覆蓋面積超過160萬方公里,相當于3個法國本土面積之和。面對如此巨大的“一鍋塑料粥”,這位閱歷豐富的船長也不免詞窮——“我目光所及之處全都是塑料”。

          從北極積雪、珠穆朗瑪峰最頂峰到海底最深處,幾乎每個生態系統中都存在人類制造出的塑料垃圾。塑料污染已經成為僅次于氣候變化的全球環境污染焦點問題。

          \

          此次國際立法“禁塑令”宣戰“白色污染”的背后,正是塑料污染全面拉響的警報。

          但一個問題是,人類有多依賴塑料,減塑就有多難。這些來自一次餐具、一次塑料袋、農用地膜和包裝用塑料薄膜四大重點應用領域源源不斷的需求不斷助推塑料污染。

          更可怕的是,塑料帶來的不僅僅是白色污染這樣的視覺沖擊力,塑料的另一種形態——肉眼不可見的塑料,則在悄無聲息地威脅著全球生物的生命。

          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2019年的一項研究報告中,全球人均每周僅通過飲用水就攝入1796個塑料粒,按重量算約為5克,大致相當于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

          對人類而言,塑料粒可以打進細胞膜,甚至血腦屏障,進入人體所有器官,并在腸道、肝臟、肌肉等組織中富集,帶來不可逆的結果。

          治理白色污染迫在眉睫。

          正如托比·奧德所言:“人類就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體能發展迅速,智力和自制力滯后,很少考慮自己的長期未來,對風險抱有不健康的渴望。”但這一次,全世界聯合起來及時行動解決塑料污染,正是為了保護人類自身和人類的長期發展潛力。

          0從限塑令到禁塑令,向千億級市場走去的可降解時代。

          一百多年前,“塑料之父”利奧-貝克蘭在一次實驗過程中偶然發明了塑料,這個給人類帶來極大便利的化合物曾一度被稱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他怎么也不會想到,當初,塑料被設計為在正常使用期間不會分解,這原本是它用途廣泛的一大優勢,如今那些沒有被回收的塑料制品,或被埋在土里影響著土質結構;或被焚燒釋放出有害的二噁英;或被傾倒在河海邊形成綿延百里的垃圾帶……讓人類無處躲藏。

          \

          但到底該拿塑料怎么辦,一直都是世界的難題。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減少和回收”是許多國家和組織治理塑料的主要路徑。

          比如,歐盟在2018年頒布了《歐盟塑料戰略》,力爭到2030年使塑料包裝回收率提高到55%;瑞士推出了飲料瓶“押金回收”制度;羅馬交通部啟用了塑料瓶兌換地鐵車票等…….除此以外,針對塑料替代品推出的無紡布和紙袋等,但因成本過高和難以長期儲存的問題,都沒有想象中那般美好。

          作為世界上重要的塑料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已經跑在了前面。

          2008年6月1日,中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限塑令,歷經十二載,從無償到有償的變化,讓人們的觀念有了關鍵的扭轉。

          不過,伴隨快遞、外賣等新業態的出現,各類塑料包裝增量使初版“限塑令”的施行效果遠低預期。

          2020年1月,中國“限塑令”升級版“禁塑令”發布;2021年7月發改委出《“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今年2月23日,生態環境部再次強調,積極加強塑料污染治理,下一步將落實好塑料污染治理的法律要求。從限塑令走向禁塑令,中國已經形成了國家-地方多層次的禁塑政策體系。

          \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二十多個省份密集發布了新版禁塑令。在限塑令法規政策的指導下,禁塑令已經進入執行階段,全國各地商超、外賣等塑料使用“大戶”紛紛開始推出減塑舉措和過渡辦法。

          在此背景下,相較于塑料動輒500年的降解時間,可降解塑料的發展也被提上了日程。其意義在于:縮短塑料垃圾的降解時間,同時減少環境污染。

          而基于龐大的塑料使用量,據國信證券測算,可降解塑料約有1017萬噸的潛在需求空間。對應市場規模約1777億元。如果考慮到全球范圍內的替代機會可能萬億,重演風光鋰電的中國故事并非沒有可能。

          需求側的形勢已經形成,但可降解塑料推廣的困難也被擺到了面上。

          以去年底,海南推行禁塑令中遇到的問題為例,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制造業端,可降解塑料行業還處在早期階段,起步晚、規模小,傳遞到產品上成本較高;其二,技術端,可降解塑料缺乏標準,部分產品能不足,硬度和韌難堪大任;其三,企業端,生產可降解塑料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產生“碳排放”。

          內因與外因交困之下,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在政策的推動之下,可降解塑料還沒有真正飛進尋常百姓家。

          0誰能解決可降解塑料的“阿喀琉斯之踵”?

          “跨界玩家”君正集團給出了答案。

          在此之前,君正集團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產業鏈上積累了多年的管理、技術和人才優勢,此次入局可降解塑料項目,也是在綠色新材料領域的又一次全新嘗試。

          提及可降解塑料,一定繞不開主要原料淀粉基塑料、PLA、PBAT、PBS、PHA等類別。根據智研咨詢的數據,淀粉基塑料、PLA、PBAT是最主要的三種,但由于淀粉基塑料自身的能局限,并不被看好。最有發展空間的是PLA、PBAT,目前是全球規劃可降解塑料產能的主流。

          2020年,我國PBAT、PLA年產能分別約為30萬噸、10萬噸,約占全球產能一半。預計到2025年,國內PBAT、PLA年產能將分別達到700萬噸和100萬噸,約占全球產能三分之二以上。

          一個不容忽視的是事實是,在新禁塑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未來產能主要增長主力集中在中國是大勢所趨。這同時也給“全球命運共同體”背景下的中國企業帶來了挑戰——如何才能保持在可降解塑料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客觀而言,海南禁塑過程中遇到的困境也是當下整個行業共同的難題。破解之道又在哪里?

          需要指出的是,可降解塑料推廣遇阻的首要“攔路虎”就是成本。而成本往往是制約一項新技術或新產品普及的核心壁壘。

          君正集團的可降解塑料循環項目坐落于內蒙古烏海市,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當地已經形成了“煤化工”和“乙炔化工”兩個具有明顯區域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可降解塑料項目是基于這一產業優勢上“兩化高度耦合”的產物,由此也帶來了產能和成本優勢。

          \

          以生產PBAT和PTMEG的直接原料——BDO為例,在今年初的一波原材料漲價中,BDO價格連翻幾番,讓大多數沒有配置BDO產能的PBAT生產商交出了市場。

          于企業而言,可降解塑料市場具備典型的重資產、重投入特點,高成本是大多數公司的不可承受之重。換而言之,得“產業帶者”得天下,君正集團也將困在成本里的可降解塑料率先“破圈”商業化。

          同樣領先的,還有君正集團身上的技術力。

          從君正集團生產可降解塑料項目的四大裝置來看,焦化裝置采用國內自主集成的最大、最先進的6.78米搗固焦爐,可實現焦爐尾氣和余熱蒸汽向下游化工產品延伸的綜合利用;

          乙炔原料裝置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君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81000KVA電石爐及生產工藝;

          BDO裝置采用的目前世界最先進的工藝和技術,單套年產能30萬噸,為目前全球單線產能最大裝置;

          PBAT裝置采用國內自主開發的低溫短流程直接酯化法合成,流程短、效率高、節能環保,產品質量優。

          從行業角度上說,可降解塑料一直都是同質化程度極高的產業。但君正集團卻通過“廣積糧,高筑墻”,在技術上領先一步,擺脫了同質化的“怪圈”。不僅提高了能優異的產品,還成為一條“鯰魚”助推整個行業的進步。

          而無論是成本力,還是技術力,透過君正集團企業實力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一家創新企業的“管理力”。

          \

          著名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在他的《成果管理》一書中提到,賺錢只是企業為顧客創造價值之后的一個副產品,它是結果而不是目的。企業本質上是“利他”的,要承擔社會責任。

          作為一名知識型、實干型的企業家,君正集團創始人杜江濤很早就樹立了“依托資源但不依靠資源”的企業發展理念,始終響應國家關于“降低碳排、綠色環保”的重要舉措。換而言之,在他的帶領下,投身可降解塑料項目,從企業價值管理的角度上來說,也是必然的結果。

          如今,在“能源雙控”的背景下,君正集團在“綠”上謀轉型,“鏈”上謀發展,不僅為內蒙古、烏海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次完美助攻,也為傳統低附加價值化工企業向高附加值精細化企業轉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循環經濟視角。

          而在那之外,從全球視角來看,君正集團通過大規模提供傳統塑料的綠色環保替代品,也為世界治理白色污染提供了一個獨特的中國樣本——魚和熊掌可以兼而得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編輯:qysb005

          標簽:

          中國企業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中國企業新聞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中國企業新聞網的書面許可, 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河南企業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 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國企業新聞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 必需取得中國企業新聞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企業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企業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 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圖片欣賞
          頻道推薦
          內容推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