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藍皮書發布!引領中國互助式養老領域新航標!
11月26日上午,《中國時間銀行藍皮書》在中國時間銀行互助養老主題會議上正式發布。全國老齡辦黨組成員、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王紹忠,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常務副院長高國蘭,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于建偉,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玉韶,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時間銀行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史秀蓮等人參加了線上發布會。有關專家學者就中國時間銀行的發展及中國養老產業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交流分享。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的老齡社會治理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一是新形勢下的供需困境。從1999年步入老齡化社會至今,我國老年人口凈增超過1億,60歲以上老年人口2.67億,成為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快速老齡化進程正不斷沖擊著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家庭小型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也不斷削弱著我國家庭養老的基礎,家庭養老服務難以為繼,出現了“照護赤字”“服務赤字”,養老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二是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人力資源閑置。人類預期壽命增加導致離退休老年人非工作時間增加,老年人的大量閑暇時間及其人力資本未被充分利用,造成嚴重的人力資源閑置。三是服務分割帶來的社會資源分散。如今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但又因區域限制造成資源分散,尤其是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社會資源難以跨區域流通,社區人力資本、知識資本、信息資本、技術資本等難以實現系統性整合利用。
“時間銀行”作為公眾利益互助平臺,能通過高效分配公益資源和解決供需矛盾來實現養老服務效能的提升。首先,它作為一種資源整合和分配機制,可有效匯聚社會力量,實現“1+1>2”效應,實現服務供需二次匹配,有效緩解供需不足的矛盾。其次,可推動“老年再教育”,讓老年人“學起來”,推動“老有所為”、余熱生輝。最后,它運用數字化手段將不同區域的“時間銀行”網點連在新的社會交換與分配網絡中,為不同區域之間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流通構建了現代化的交換與分配網絡,整合資源,實現了養老需求與社會資本供給的即時對接。發展“時間銀行”互助養老不僅是對我國養老困境的現實回應,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據悉,目前時間銀行已實現多個城市的文明辦“志愿+”、民政局“慈善+”、商務局“企業+”、發改委“信用+”、組織部“黨建+”、文旅局“旅游+”、衛健委“醫療+”等多部門融合的志愿服務平臺,通過志愿服務資源解決問題,通過區塊鏈技術保障數據安全,實現質量監管、訂單追溯、科學管理,在政府多部門共同推動下,時間銀行應用場景有效打通了跨行業的積分互認和時間的通存通兌,通過志愿與公益的方式,發揮了社會第三次分配的功能。
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到《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再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中國時間銀行藍皮書》的形成,是對近年來黨和國家養老政策精神的深入貫徹落實,是中國式養老和本土化互助實踐的有效探索。
近年來,北京、上海、江蘇南京、山東青島等城市紛紛出臺了“時間銀行”實施方案、“時間銀行”推廣意見、“時間銀行”實施細則等政策文件,為我們全國“時間銀行”的推廣打下了樣板,有效解決供需結構性矛盾。可以說,《中國時間銀行藍皮書》的正式發布,標志著養老行業首個“時間銀行”發展規范性報告正式面向社會大眾,是我國互助養老工作推進的里程碑事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編輯:qysb005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