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元宵節傳統文化)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踩高蹺、舞龍、劃旱船、迎紫姑、送孩兒燈、扭秧歌、走百病、游龍燈、打太平鼓、逐鼠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其中吃湯圓、賞花燈、舞龍、舞獅子是元宵節重要民間習俗。中國大部分地方都會在元宵節的時候吃湯圓。因為湯圓的寓意是“團圓”,所以每家每戶在元宵節的時候都會吃。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節目。高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表演者把長木綁在腿上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最高的高蹺達一丈多高,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歡聲笑語,如履平地。
賞花燈:在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中和寺院“燃燈供佛”。從此以后,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就流傳到民間。
舞龍: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扎成,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于其后,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民間有值得慶祝的事情的時候就會舞龍,寓意五谷豐登。
猜燈謎:猜燈謎是元宵節玩的一種文字游戲,人們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是元宵節特有的民俗文化。
劃旱船:也叫跑旱船,就是在把竹木扎成的彩色船套在身上,在陸地上模仿船行的動作,再唱一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就是劃旱船了。
迎紫姑:紫姑,傳說是民間一個貧窮善良的姑娘。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紫姑因為窮困而死,因為老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于是在有些地方,就形成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叫送花燈。就是在元宵節前,娘家將花燈送給新嫁出去的女兒,或者親友送燈給新婚未育的人家,希望早生孩子。因為“燈”與“丁”諧音,送燈就象征“添丁”的吉兆。
扭秧歌:是北方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地方不同,秧歌的風格也不太相同,分為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秧歌、東北秧歌等等。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烤百病、散百病、走橋等等,是一種消災祈福的民間信仰性活動。到了正月十五這天夜里,婦女們相約出游,結伴而行,沿著墻邊走,逢橋必過,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免禍,祛除百病。
元宵節傳統文化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元宵節不可缺少文化元素,要使元宵節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具有感染力和親和力,就必須賦予元宵節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元宵節根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體現出濃厚的民族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
元宵節的象征和寓意
象征著家人團聚,幸福美滿,團團圓圓。同時,還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后的高潮,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要具止進入新一年的生廣、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這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期盼。
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唐代元宵節有什么風俗
唐代元宵節有賞花燈、看歌舞表演、點燃等風俗。唐代的首都長安實施宵禁制度,但在元宵節的前后三天,會取消宵禁的限制,以便平民百姓們出來賞花燈、看歌舞表演。史料有載,唐朝人在元宵節當天,都會在自己的家門之前點上一根蠟燭。普通人家點上一根蠟燭就夠了,但是一些權貴們往往會借此來彰顯自己。
唐朝時期的京城,全城的民眾在元宵之夜都會去看燈。達官顯貴往往會包下最佳的觀燈地點,他們會在看燈時會將柑傳給身邊的人,以示大家一起歡騰的過節。
編輯:qysb005標簽: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元宵節傳統文化 元宵節的象征和寓意 唐代元宵節有什么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