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新禁令!“靜音”為游客負責 “去噪”對歷史負責
(資料圖)
7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發布通知稱,自7月16日起,未經館方許可,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館內開展講解活動;確因工作需要在館內開展講解活動的單位,須提前5日提出申請,報備講解內容、講解人員、活動流程、安全責任等材料。
近日,北京各大博物館迎來參觀熱潮,預約難度直線上升。國博更以精彩的展覽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自6月下旬以來,每日參觀人數同比均突破近年高峰。參觀者高漲的求知欲、“三分游,七分講”的普遍訴求,也給館內講解熱加了把火。令人遺憾的是,在國博不少館內,尤其是知名度高的文物前,總有人一邊扶著掛耳話筒滔滔不絕,一邊霸占參觀藏品的最佳位置;更有甚者,直接扯著嗓子沖人群大喊,表情夸張且手舞足蹈。其中一部分講述,歷史文化信息較為準確;但也有些講解,一聽就是嘩眾取寵的段子、信口開河的戲說。
近年來,網絡平臺涌現出一批文博內容的自媒體創作者,不少是嚴肅的文博愛好者,但濫竽充數的也大有人在,這些主播常常在博物館、美術館等現場直播引流,既不顧博物館的參觀環境,也不在意歷史文物的真正價值。有些旅行團的導游,解說也是胡編亂造。各種與史實不符經不起推敲的劇情,往往成了他們主講的材料;有的講解者表示“考古和盜墓就是一樣的”;有的講解員所謂的“秘聞”,完全是子虛烏有;甚至還有在直播間邊解說邊為所謂的“暑期研學游”做廣告賣票的:“6點前拍啊6點前拍,不然可約不上票啊約不上票?!睋蟮溃圆┪镳^講解為經營業務的商業性講解團隊、講解公司已有不少,乃至有的旅行團找幾個不知真假的“高校碩士”到館內講解,保證“引人發笑”,成了商品項目的最大賣點。
此起彼伏的講解與叫賣,大大破壞了館內安靜的氛圍;未經考證的“傳說”“野史”,不僅誤人子弟,更褻瀆博物館的古樸莊重。博物館是展示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殿堂,哪能允許各路“大俠”用江湖傳聞冒充專業講解;萬千館藏浩如煙海,更不能成為直播賣貨的背景墻?!安辉试S社會團體及個人入館講解”已是不少博物館的通行做法,國博理應該有更為嚴格的規范。“禁止任何單位或個人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于館內講解”,看似不留情面,但徹底把那些魚龍混雜的講解者和參差不齊的講解內容清了出去。守護博物館的參觀秩序,守護公眾對博物館的熱愛,正需要這樣不留情面、不留漏洞、不留隱患的嚴格規定。
“靜音”是對游客負責,“去噪”是對歷史負責。前幾天,故宮也施行了一項新規:禁止在展廳內開展自媒體直播、錄播活動,在未經博物院允許的情況下禁止進行各類表演、商業性拍攝等非參觀游覽活動。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站那兒直播,不懂行的更別在博物館亂說。一家家博物館接連給參觀秩序添新規,不是不講情面,而是必須對文物和參觀者同時盡到的保護義務,也符合“保護第一、加強管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
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不等于參觀零門檻。這個門檻,是公眾維護參觀秩序的文明素質,是每個踏進大門的人必須攜帶的文化自覺。這個門檻是無形的,也是最起碼的要求。
編輯:qysb005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