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第500萬臺新能源車下線,中國品牌發展之路
8月9日,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在這個新興市場實現了彎道超車,在發布會現場,這臺騰勢N7由王傳福交付給車主羅振宇,比亞迪的這一步也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新里程碑,從1956年第一輛“解放”牌汽車誕生,到21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汽車才真正實現世界級制造,向全球市場進發,中國品牌如何走到今天,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
羅振宇《時間的朋友》
(資料圖)
在《羅振宇2023“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羅振宇分享的第一個故事就是“電動車與書店”,這個電動車并非電動汽車,而是電動自行車,故事的內容是一位被稱為“龍華哥”的商人,在37歲的時候生意失敗,工廠倒閉,欠下債務,后來他發現深圳許多電動車的座椅上都有破洞,下雨之后車主坐上去一褲子的水,是個懊惱的問題。
于是他帶著皮革貼滿大街找電動車,補好破洞,貼上一個收款碼,讓車主打賞,第一天貼了很多,但只回收了31筆,收款184元,拋去成本并沒有達到預期,他沒有放棄,第二天繼續,結果收到562元,利潤接近500,走出一條新路,“龍華哥”面對困難,沒有被困難定義,原地踏步,而是換了一個新的思路,并且堅持了下來,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造車何嘗不是這樣,中國車企在傳統領域并不如歷史深厚的國際品牌,但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比亞迪在新能源道路上走的并不容易,20年來不被理解,不被認同,就像找電動車補洞,一些人覺得是異想天開,雖然幾經挫折,但在新能源道路上沒有回頭,最終取得成功,目前擁有超9萬研發人員,刀片電池、CTB一體化、DM混動、云輦、易四方等技術成為比亞迪走向國際的底氣。
在發布慶祝視頻時,比亞迪沒有僅突出自我,而是將中國品牌的成立與里程碑事件放在一起,書寫了一份屬于中國汽車史的歷史畫卷,展示出比亞迪的大格局。比亞迪發布會引發全網共鳴,為什么呢,以前很多品牌發布會都在拉踩,突出自我,而比亞迪發布會風格倒轉,突出中國汽車和中國品牌,弱化自己,展示出品牌競爭正能量的一面,將發布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車企的發展之路
比亞迪的成功離不開中國車企之間的互相競爭和合作共贏,發布會的主題是“海闊天空,感謝同行”,只有同行攜手,才能共同打造世界級品牌,讓中國品牌走向世界。1956年是中國自主品牌的開端,第一汽車生產廠打造的解放牌汽車下線,國人有了屬于自己的汽車。
1964年開始籌建第二汽車制造廠,從一汽調3000人成為建廠骨干。1965年設五人領導小組,最初生產EQ240型軍用載重車,1975年將其生產的汽車品牌定為“東風”。
到80年代,多次改制改名的長安機器制造廠開始微型汽車調研,選定鈴木ST90K微型汽車為原型開始研制。1983年,微型汽車發動機樣車一次點火成功,開啟了家庭實用小車的新時代。
1991年,上汽集團聯合數百家企業,讓零部件國產化突破70%,并通過與國際品牌的合資運營,吸收先進技術,開辟新的造車方式,桑塔納汽車成為中國市場獨特的記憶。
1997-1998年,廣汽集團、奇瑞和吉利汽車相繼成立,吉利豪情和奇瑞風云下線,中國汽車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
1998年,長城汽車的皮卡銷量位列全國第一,為皮卡這種實用性車型的長足發展做出貢獻。
隨著21世紀的到來,小排量、新能源成為新的發展方向,以電池起家的比亞迪首當其沖,汽車公司成立5年后的2008年,就推出了首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F3DM,為后續的混動車型發展奠定基礎。
2014-2015年,小鵬、蔚來和理想相繼成立,蔚小理成為未來出行的探索者,立足于電動技術和智能化,讓曾經昂貴的電動汽車進入平常百姓家。
從2020年開始,電動化大潮席卷市場,紅旗、東風、上汽、吉利等老牌車企相繼推出了新能源品牌,在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各大車企增加投入,提升車輛的產品力,卷出新高端,這一“卷”也徹底擊敗了不思進取的傳統合資品牌,豐田、大眾、奧迪等車企主動求合作,利用自主品牌的電動技術平臺。
埃安和比亞迪等傳統新能源品牌則繼續推出更高端的獨立品牌,讓走量變成高質量,讓中國汽車從堆配置走向技術實力派。中國汽車是自由的市場經濟,改革開放釋放了中國汽車產業的活力,合規的市場競爭提升了中國品牌的競爭力,當下中國已經是新能源汽車強國。這是中國品牌共同的榮耀,大家一起見證了中國汽車的堅持與努力。
選車偵探觀點:在新能源大潮下,中國品牌實現了彎道超車,從2008年到2021年,比亞迪從0的突破到完成第100萬輛新能源車的生產,整整用了13年,但從100萬到如今的500萬則只用了不到三年,我們大家都成為中國品牌發展壯大的見證人。未來中國品牌的宏偉目標占到市場份額的70%,中國品牌也會誕生世界級汽車品牌。
這個目標不是一個品牌能完成的,是需要中國汽車一起努力,這不是純口號,不是道德綁架,而是真真切切的行動綱領。你覺得中國品牌能走向世界嗎?歡迎討論。
編輯:qysb005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