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瞰”甘州暨“三抓三促”行動?|甘州:“以漁治堿”“以稻治堿” 喚醒“沉睡”鹽堿地
【資料圖】
文/白梅薇 楊坤 王小虎 攝影/王將 王建平
仲夏時節,甘肅張掖市甘州區烏江鎮新河田園綜合體稻田景觀區在朝陽晨霧映襯下,彩稻田畫栩栩如生,一幅幅田園風光和生態美景展現在人們眼前。
甘州區新河田園綜合體稻田景觀區位于烏江鎮元豐村,占地面積1200畝,稻畫以“絲路水鄉·稻畫田園”為主題,通過彩色水稻的種植組成絲路駝鈴、農耕文化、塞外水鄉等巨型畫作,呈現魚稻共生的田園風光和自然生態美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贏局面,成為西北地區特色鮮明的彩色稻田景觀區和游客旅游觀光的網紅打卡地。
但曾經,這里卻是一片“白茫茫”的鹽堿地。甘州區烏江鎮位于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域,臨河、臨濕地土地地下水位較高,土地鹽堿化較為嚴重,不利于農作物生長。
“我們運用‘鹽隨水來,亦隨水去’原理,在稻田四周開挖邊溝,每壟田開挖‘寬溝深槽’,將鹽堿隨水定向遷移,在降低土壤鹽堿程度的同時,將鹽堿水匯入稻田‘寬溝深槽’進行漁業開發利用。”甘州區烏江鎮元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姚文九說。
甘州區烏江鎮自唐代就開始種植水稻,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所產“黑芒稻”最為著名,曾作為貢米進獻朝廷,素有“烏江貢米”之美譽。
近年來,該鎮依托“張掖烏江貢米”種植底蘊,通過土地平整、排陰治堿、稻漁綜合種養等方式,將元豐、大灣、謝家灣等村共計5000余畝鹽堿地重新利用起來,大力發展“稻田景觀”“稻魚共生”“稻鴨共生”“稻蟹共生”等生態農業產業,充分發揮稻漁綜合種養對土壤鹽漬化改良和地力修復提升作用,推進以漁降鹽、以漁治堿。
“今年,我們完成鹽堿土地整理2000多畝,種植水稻1000畝,預計畝產量在1200-1400斤,產值在2200-2400元之間。今后,還將植入一系列景觀設施,植入農事體驗、民俗文化、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等多元業態,打造黑河沿岸最美生態景觀帶。”烏江鎮大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魏殿明說。
現在,烏江鎮已經打造出農業種植+立體養殖、循環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生態科普+鄉村休閑為一體的絲路水鄉生態農業示范區,新河田園綜合體稻田藝術景觀聲名遠揚,研學游、戶外游、鄉村游越來越火,“張掖烏江貢米”也因此重現往日風光。
甘州區烏江鎮鎮長王開鋒表示,將繼續堅持綠色發展之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區位優勢,全力探索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加速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烏江。
編輯:qysb005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