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快資訊:用動物細胞培養出的食物叫什么?
近年來,人類開始探索開發新形式的蛋白質,在這一前沿領域出現了很多新問題,如何命名只是其中之一。盡管伴隨著各種爭議,十幾個國家有大約100家企業已經開始生產此類食品,其中一家已經開始面向消費者銷售。因此,食品安全方面的討論迫在眉睫。
2022年11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召集專家進行磋商,討論的主題是如何確保此類食品的安全性。
(資料圖片)
但是,糧農組織食品安全官員竹內正美指出,在開始討論之前,首先需要就如何稱呼討論的對象達成一致。“任何討論都必須從商定術語開始。如果我們不使用相同的詞語或表述,就是自說自話。”
名稱代表的含義?
為此,一份糧農組織的報告聚焦術語問題,分析各個部門最常用的術語,并研究其利弊。
報告羅列的名稱可謂五花八門,包括“人造肉”、“實驗室培育肉”、“仿肉”或“純凈肉”,其中一些顯然帶有一定的主觀傾向。還有其他的一些說法,如“養殖肉”或“培養肉”,可能會與水產養殖或海產等現有產品類別混淆。
還有另外一個挑戰,某些術語需要在“肉”之前用一個詞對其進行限定,以避免過于模糊,這可能會牽涉監管的問題,此類產品是否需要作為肉類進行監管?一些國家對于飲食有宗教教義或其他方面的要求,這些新型食品是否符合清真或猶太飲食規則?
竹內說,糧農組織對術語問題進行分析后,認為目前最好的措辭可能是“基于細胞的”食品,但也表示糧農組織認為這個問題還可以商榷。
全球統一大市場
科研人員致力于此項研究已經有十多年了,有幾十家企業參與其中,盡管如此,截至目前,只有新加坡一個國家批準此類食品可供人食用,從2020年開始,新加坡的一些消費者頗為踴躍地參加小規模的品鑒會,嘗試“培養”雞肉塊(新加坡選擇的術語)。因此,糧農組織和世衛組織選擇這個東南亞城市國家舉辦磋商會絕非巧合。
但是,隨著關于安全和術語的討論不斷推進,這些產品在全球各地的超市廣泛供應是否指日可待?想必每個國家在著手監管此類食品之前,首先必須明確如何對其命名,隨后糧農組織和世衛組織可以通過食品法典委員會開展細致工作,識別潛在危險和分析風險,為各國開展監管提供所需的科學建議。
竹內說,任何食品的監管都涉及多個步驟,新型食品更是如此。她補充道:“確保每個國家都有辦法來保證此類食品的安全性,這是迫切的任務,如果不安全,一切都沒有意義。”
可持續性,成敗的關鍵
隨著基于細胞的食品逐漸被提上日程,雖然現在還沒有上架,已經引發了各種疑問,有期盼,也有恐懼。如果發生了大范圍的牲畜或家禽流行病,此類食品能否長期作為動物蛋白來源,能否緩解不斷增長的消費者需求對畜牧業造成的壓力,能否被視為動物福利運動的勝利?
總之,現在要得出結論還為時尚早。對基于細胞的食品進行全面評估,如其對環境的影響,對能源和水的消耗,只有在大規模生產的基礎上才有真正的意義,但要實現量產,肯定需要更多國家的監管部門的首肯,更何況還需要巨額的投資。
基于細胞的食品的未來取決于能否解決量產涉及到的各種問題。竹內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批準此類產品,并允許大規模生產,“屆時我們對各種與環境和動物福利有關的問題將有更深刻的理解。”
不過,就目前而言,糧農組織的重點非常明確,那就是食品安全。竹內總結道:“我們需要了解如何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并就此與各界進行溝通。”
顯然,仍有許多工作要做。科研人員要確保這些食品對消費者有益無害,他們的任務始于如何對其命名。
編輯:qysb005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