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客家燙皮:“燙”出致富路 環球時訊
(資料圖片)
初夏的定南縣歷市鎮橋水村,蟬鳴微微,驕陽似火,田野里鋪展的500多畝早稻,翠綠可人。太陽雖火辣,橋水村的村民卻感到高興,他們將抓住好節氣,晾曬大家愛吃的燙皮。
橋水村位于歷市鎮東部,離縣城僅10分鐘車程,客家燙皮產業是該村重要產業,村里從事客家燙皮制作和銷售的時間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高峰時期,村里有70多戶人家從事客家燙皮生產,是名副其實的“燙皮村”。
“燙皮是贛南客家人的特色美食,以大米為原料,經浸泡、磨漿、蒸熟等工序制作而成,曬干的燙皮可煎炒蒸煮,屬于天然綠色產品……”走進該村的定南貝佳食品加工廠,韭菜香和蒜香撲面而來,墻上的海報清楚寫著客家燙皮的介紹。
“燙皮對客家人來說并不陌生,贛南客家人都吃燙皮,甚至家家戶戶都會制作,如今,贛南客家傳統小吃已逐漸成為一個美食產業。”張秋龍是該食品廠負責人,他說,20年前,村里一戶人家將榨米粉后剩下的米粄做成粄干拿到市場賣,沒想到竟大受歡迎,于是,在她帶動下越來越多村民賣起自家燙皮,就這樣燙皮產業在村里興起。
2006年,電機工人出身的張秋龍,也開始投入到燙皮產業中。走進他的燙皮加工車間,只見工人將一塊塊曬干的燙皮骨鋪在機器一端的傳送帶上,不到半分鐘時間,機器的另一端便傳出了烤好的燙皮。
晾曬燙皮骨是制作燙皮的關鍵一步,但容易受天氣因素影響,曬得太干容易碎,曬的時長不夠影響電烤效果,這就造成每一批生產的燙皮脆硬口感都不一樣,于是一定程度上燙皮生產成了一個靠天吃飯的產業。
為改變這一現狀,張秋龍對燙皮生產設備著手改進,眼下,燙皮生產一體機即將在他的食品加工廠上線。“現在在做最后的機器調試,這臺機器集研磨米漿,蒸制、分割、烘干和電烤燙皮等工序于一體,全程溫度可控,再也不用晾曬燙皮,既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又實現標準化生產。”張秋龍說,從事燙皮產業一年可以給他帶來20多萬元收益。
機器的加入讓燙皮加速生產,市場的需求也帶動著這個產業創新。賴偉才是贛南夢家緣農產品網店負責人,他通過電商銷售客家燙皮多年。在他看來,客家燙皮雖然好吃,但還是屬于區域性的美食小吃。為了迎合市場需求,他銷售的燙皮也在不斷增加新口味,從原味到辣味,再到各式口味訂制,如今,市場上有18種口味的燙皮,他網店的燙皮暢銷到更多地區。
燙皮產業的發展也給很多人帶來了新的生活。楊來風今年61歲,是橋水村的脫貧戶,也是定南貝佳食品加工廠工人,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家門口的廠里加工燙皮。“這工作挺好的,離家近,勞動強度不大,工作一天就有90元收入,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益,有了這份工作,家里日常的生活開銷也不愁了。”楊來風笑著說。據了解,目前橋水村依托燙皮產業已經帶動近百名村民就業。制作燙皮需要蔬菜作為原料,這就帶動了當地蔬菜產業發展,目前姜、蒜、辣椒、韭菜和芹菜等燙皮生產需要的蔬菜,不用出村便能銷售一空。
“燙皮村”的故事是定南發展客家燙皮產業的縮影。近年來,該縣通過推廣標準化生產,積極引導燙皮產業向規范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進一步提升大米深加工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初步統計,該縣目前從事燙皮生產的作坊企業有70多家,日產燙皮7萬多斤,小小的客家燙皮正成為致富的大產業。(特約記者詹繼成)
[責任編輯: 黃春華] 編輯:qysb005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