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三亞玫瑰谷鹽堿地長出致富花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6月29日消息(記者 蘇桂除)“下一次你們(采訪團)再來,吃(玫瑰谷)玫瑰飯,泡玫瑰浴。”6月29日,海南玫瑰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瑩與到訪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交流時說,經過17年的耕耘,玫瑰谷這片鹽堿地已長出致富花。
游客在國際玫瑰谷購物中心購物。記者 蘇桂除 攝
6月的三亞,烈日炎炎。亞龍灣國際玫瑰谷花開正艷。夏季不是三亞的旅游旺季,但地處三亞市吉陽區博后村國際玫瑰谷購物中心里,前來購物的游客絡繹不絕,熱鬧程度不亞于室外的火熱天氣。購物中心里,從護膚品、玫瑰餅、玫瑰茶,到各類玫瑰衍生產品備受游客青睞。
(資料圖片)
進入千畝玫瑰區,朵朵玫瑰在陽光的照射下爭奇斗艷,行走在玫瑰花海中,陣陣花香伴隨著春日微風,香氣四溢,沁人心脾。市民游客在花田中拍照打卡游玩、盡情地嗅花香、賞花朵,充分享受與自然擁抱的快樂。
國際玫瑰谷花開正艷。記者 蘇桂除 攝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句話在中國早已是家喻戶曉,十年來,這句話也成為博后村干部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注入強大動力。
十年前,三山環抱的博后村,人均耕地少,土地鹽堿化嚴重,這對于鄉親祖祖輩輩在這片鹽堿地里“討生活”的村民來說,“小康”曾經只是一個美麗而遙遠的夢。
博后村緊臨亞龍灣國家級旅游度假區,20世紀90年代初,一家家酒店在亞龍灣拔地而起,旅游業也一直持續火熱,但偏居一隅的博后村的發展還沒起色。
進入21世紀,三亞市大力發展花卉產業,鼓勵從事花卉種植的企業來此發展。2009年,一家花卉文化產業公司進入博后村,流轉村中1000畝地種植玫瑰花,給博后村的發展送來了東風。
三亞地處北緯18°,屬熱帶地區。這么高的緯度上種植玫瑰原本就有挑戰,更何況博后村這片土地還是鹽堿地。花卉公司進駐博后村后,先在周邊村莊試種并獲得成功。
國際玫瑰谷剛摘下來的玫瑰花晾曬。記者 蘇桂除 攝
“當時公司在試種前投入巨資對這片鹽堿地進行了改良。”海南玫瑰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游覽部副經理宋琳在玫瑰谷工作了六年,他說,公司通過強酸與施以有機肥對鹽堿地進行了改良,改良費每畝花了10萬元。代價雖大,但土地經過改良后,再種植玫瑰長勢很好,至2018年,每年到訪玫瑰谷的游客就有150萬人次。
隨后的十年,經過這家公司的帶動,發展玫瑰專業種植合作社22家,種植面積2500畝,每畝收益超2萬元,帶動合作社周邊500多名村民就業和增收,人均年收入超6萬元,家庭年均收入8萬元,其中該公司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人員年均收入超過10萬元,家庭年均收入約25萬元。
玫瑰產業的發展,讓村民蘇吉麗有了滿滿的獲得感。她是土生土長的博后村人,在自家2畝土地租給玫瑰谷種植玫瑰后,她也到玫瑰谷打工。目前已經是海南玫瑰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農林事業部經理。
“玫瑰谷產業發展起來了,村里的旅游業也火了,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村民,一畝租金每年有幾千元,加上工資,錢就攢下啦。”已經在玫瑰工作12年的她,平時在園區里負責種花,“在家門口上班,又能接送小孩上下學,真的很知足。”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的理解就是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博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蘇少洪說,早在三年前,博后村即被評為海南省五椰級鄉村旅游點,這是海南省內鄉村度假旅游點的最高級別,村里的民宿也成了游客的網紅打卡點。
“我把青年奉獻給了這片土地,也在這里收獲了自己的愛情。”在海南玫瑰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瑩看來,玫瑰谷所在的博后村這十年來村民的收入已經翻了多番。
“單靠種植早就虧死了,我們在種植規模上來后,著力發展第二、三產業,通過二、三產業反哺第一產。”她說,通過種植,再衍生產品的開發及展售,目前已研發完成38個系列300多個玫瑰系列衍生產品,包括玫瑰洗護系列、玫瑰護膚系列、玫瑰食用系列、玫瑰飾品等,每天購物中心消費人均300元。玫瑰衍生產品消費群體定位在白領,價格并不高,銷售量持續走高。截至2022年累計接待游客910多萬人次。
采訪團正在國際玫瑰谷購物中心體驗火熱的購物場景。記者 蘇桂除 攝
“下一步將朝產業化發展推動玫瑰谷的轉型升級,打造亞龍灣玫瑰風情小鎮。”楊瑩表示,未來三亞國際玫瑰谷將打造玫瑰產業國際貿易中心和香精香料聚散中心,吸引東南亞著名的香精香料產業項目入駐玫瑰谷。同時,通過發展玫瑰產業加速成長賦能,形成可持續發展、有長效機制的產業鏈條。
她說,正在建設中的亞龍灣國際玫瑰谷旅游休閑中心將于今年10月底全面竣工。項目建成后不僅能夠解決玫瑰谷景區商業配套需求,也將成為博后美麗鄉村和亞龍灣夜間經濟消費中心。
編輯:qysb005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