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課”點燃大學生報國熱情——長安大學長安都柏林國際交通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速寫
(相關資料圖)
“他們在農村艱苦環境下默默奉獻、不斷探索總結治沙經驗、因地制宜發展現代化農牧企業,積極改善當地人居條件。這種精神深深觸動了我,也堅定了我為人民服務的決心。”在陜西榆林定邊縣,通過與“七一勛章獲得者”石光銀等老一輩共產黨員的接觸,長安都柏林國際交通學院學生潘映成和學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人生理念。
自7月下旬開始,長安大學長安都柏林國際交通學院的師生們利用暑期,先后奔赴祖國各地,深入鄉村田間地頭、社區街道、革命老區、企業一線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本次社會實踐以‘學習二十大 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為主題,共確定4支校級立項團隊和6支院級立項團隊,聚焦理論普及宣講、黨史學習教育、發展成就觀察、鄉村振興促進、社會環境治理、學科專業實踐等方面。”長安都柏林國際交通學院院長汪海年介紹說,共有100多名師生分赴遼寧、山東、安徽、浙江、福建、陜西等地開展為期一周多的實踐,將社會實踐與理論學習、能力提升、服務大局相結合。
“站在S323的省道上,聆聽一代又一代交通人的奮斗故事,從簡單化、人工化到如今的機械化、智能化,這不僅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更是一代代交通人汗水和智慧的結晶?!睂嵺`隊員張涵參加的是“山東新舊動能轉·齊魯交通強國行”實踐團隊。在德州、濰坊和煙臺三地一周的實踐活動中,他不僅對當前山東省交通發展狀況有了初步了解,同時將理論知識同實踐相融合,達到全新的認知。
福建省福鼎市西陽村是一個遠離縣城40公里的偏僻農村。“訪閩浙交界?尋振興力量”實踐隊隊員冒著酷暑前往這里及周邊村落開展了一系列實地調研學習活動,與村民同吃同住,認真尋訪鄉村振興的鮮活故事。鄉民們的淳樸和勤勞尤其是黨員干部的帶頭示范作用,令他們感受至深,“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苦干實干、勇于創新精神,正是我們當代大學生必須學習的?!?/p>
帶著問題走,帶著思考看。一路走來,實踐隊員們廣泛與社會接軌,了解最新發生的事,可謂收獲滿滿。
賈康睿是“長安助交通發展·交通護三農長安”實踐隊的領隊,在六天實踐過程中,他參觀了西梁山、和縣革命紀念館、馬鞍山市黨群人才服務中心等紅色教育基地,真切感受到了共產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堅定了內心的信仰。尤其是考察了寧和高速、寧馬城際鐵路、馬鞍山長江公鐵兩用大橋等施工現場,他和隊友們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有了更明確的認識。“這是一場勞累與收獲并行的實踐之旅,一場探索與體會的發現之旅,讓我們更好地認識祖國,讓個人發展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做新時代有為大學生?!?/p>
2021級交通運輸專業的朱柳衣在“踏尋蜀地桑梓·助力鄉村振興”實踐隊。這個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僅停留在概念性認知上的四川姑娘,在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戰旗村和彭州小石村調研過程中,通過了解戰旗村發展歷程與轉變節點,終于搞明白了這個村子是如何從曾經的“集鳳大隊”搖身一變成為如今“農商旅”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村,“戰旗村靠的是緊跟國家的政策與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合理整合土地資源。小石村采用‘集體經濟組織+公司+農戶’的運營模式,將生態振興、人才振興結合。我們感悟到鄉村振興需要推動城市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完成鄉村治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p>
從塞北到江南,從東北到蜀地,從城市到農村,從工地到車間……學生們用腳步丈量著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精心謀劃的實踐項目,落實成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課。帶隊老師點評說:“追溯紅色記憶,觀察發展成就,體會群眾期盼,感悟理論精髓,社會實踐讓我們堅定理想跟黨走,不負青春逐夢行?!?/p>
中國教育報 記者 馮麗 通訊員 張艷萍 8月8日電
編輯:qysb005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