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這種養殖方式一旦成熟,將對海參產業產生深遠影響
近日,大連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受疫情影響的海參產業開始呈現出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大連一些海域吊籠養殖海參率先進入投苗期。
吊籠養殖是福建霞浦的主要養殖方式,具有時間短、單位畝產高、出皮率高等優勢。去年以來,大連瓦房店、莊河等地區養殖戶開始探索在大連一些深水圍堰及近海海域開展吊籠養殖大規格成品海參,取得成功。今年春季養殖規模有所擴大。
據當地養殖戶劉先生介紹,4月中上旬水溫達到9℃以上開始放苗,每個吊籠投放4-5斤苗,苗種規格為5-10頭,多數投放安源1號多刺和東科1號海參苗,經過2個多月生長,6月中下旬收獲,當年9月-11月還可以養殖第二茬。養殖期間定期投放餌料,每個周期平均翻倍率1倍左右。
據中國漁業協會海參產業分會有關專家介紹,在北方開展吊籠養殖成品海參要重點關注以下環節:
1、應選擇水流通暢、風浪較小的深水池塘或淺海海域,防止投放餌料出現臭底或影響區域水質;
2、苗種應選擇5-12頭大規格優勢苗種,生長速度快,養成期短;
3、養殖密度不宜過大,每籠以4-5斤,每層5只左右。
4、餌料應以配合飼料+益生菌,餌料利用率高,不易出現病害;
5、網箱搭建要更加牢固,承重更強,踏板更多,便于操作;
6、加強日常精細化管理,對水溫、溶解氧、鹽度等指標隨時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吊籠養殖在北方尚處于實驗、探索階段,很多問題尚未暴露出來,而且投資較大,每口網箱在2萬元以上,如果在海域、苗種、飼料等方面選擇出現問題或遇到極端天氣,將會出現較大風險,提醒養殖戶投資需謹慎。
霞浦吊籠養殖方式用1萬畝左右的海域,養成4萬多噸的海參,北方海參養殖面積300多萬畝,吊籠養殖方式一旦技術成熟,規模擴大,將會對全國海參產業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