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熱文:從鐘薛高事件談食品安全科普的意義與做法
食品伙伴網訊近日,鐘薛高雪糕火燒不化登上了熱搜榜。關于鐘薛高雪糕的安全性、其中食品添加劑使用的合規性,已經有眾多行業專家給出了科學的解釋,在這里我們不做過多的評價。不過,在行業內看似再正常不過的物理現象和食品添加劑的合規使用,卻引起消費者如此大的反應,這其中暴露出來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卻值得我們食品行業同仁思考。由此可見,食品安全知識的科學普及任重而道遠。接下來食品伙伴網與大家一起探討下食品安全科普的意義與做法。
一、食品安全科普的意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縱觀近年來的食品安全熱點輿情事件,有許多是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知識缺乏必要的了解所導致。例如,2020年導致9人死亡的“酸湯子事件”,消費者由于缺乏對于致病菌米酵菌酸的充分認識,沒有做好食品原料的科學保存與烹飪所致;又如,“塑料紫菜”“注膠蝦”“西瓜注射甜蜜素”等行業公知不可能的事情,卻不斷被媒體熱炒;再如,“面條能夠燃燒”“食鹽添加亞鐵氰化鉀抗結劑”“面包雪糕添加鞋底成分偶氮二甲酰胺(其實是合法食品添加劑)”等在行業看來極其平常的事情,也引起了社會輿論和消費者的劇烈反應。
雖然面向消費者進行食品安全科普,在短期內并不能直接給企業帶來經濟回報,卻是維護企業和品牌形象、保障行業良性發展所必須要做的工作。《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21—2025年)》提出要加強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精品內容產出,支持食品安全周等全民科普活動。此外,各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也會舉辦食品安全科普競賽,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參與到食品安全科普工作中去。食品安全科普工作意義重大。
二、食品安全科普的做法
我們認為,面向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科普,需要包含下列內容:
一是日常生活飲食中需要注意的食品安全事項,如“六步洗手法”“食品安全五要點”等能夠幫助消費者避免食源性疾病。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的頭號敵人仍然是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所以這類知識的科普是食品安全科普的重中之重。
二是食品添加劑安全性、符合食品科學基本原理現象的科學澄清以及社會輿論中不符合行業常識的“偽科普”的辟謠。這類信息往往容易引起消費者的認可和共鳴,但由于其錯誤性往往帶來的危害最大。并且,食品安全謠言會不斷翻新,時時充斥著消費者的朋友圈和家庭群組。所以這類知識的科普將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
三是與企業產品相關的營養知識以及科學健康的飲食理念,如減鹽、減油、減糖,平衡膳食、豐富營養等。這也是落實《國民營養計劃》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要求。
面向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科普,宜采用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和短視頻的發展,為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例如,食品伙伴網食品有意思團隊,制作了大量的科普動畫、漫畫、短視頻及科普文章,走在了行業的前列。例如,針對鐘薛高事件,食品有意思也發布了相關的解讀。
建議食品企業在后續工作中,利用多種形式面向消費者進行與自身產品相關的食品安全知識科普,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
01
針對各自產品的基本知識以及一些食品安全謠言的辟謠,采用劇情案例、專家講解、實驗觀摩等形式,拍攝制作短視頻發布到各種短視頻平臺,并與消費者互動,或在產品銷售場所、官方網站等途徑循環播放;
02
撰寫科普文章、制作科普漫畫、長圖文等消費者易于接受的多媒體材料,發布到微信公眾號以及各大網絡平臺;
03
與監管部門、學校、社區等機構合作,開展食品安全知識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與消費者近距離接觸進行科普宣傳,并進行答疑互動;
04
在產品標簽標識、產品廣告、宣傳冊、海報、電子優惠券等途徑中用小貼士小提醒的形式,適當傳播通俗易懂的食品安全知識;
05
舉辦面向消費者的線上線下食品安全知識競賽、知識闖關小游戲等移動互聯網程序,讓消費者在競技中了解食品安全知識,并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06
適時邀請消費者代表參觀食品企業或參與體驗式互動,增加消費者對于食品生產經營活動中的食品安全知識的切身體會。
以上是食品伙伴網針對鐘薛高事件,對食品安全科普的一點見解,希望對行業有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