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質量安全所發表富硒大米質量安全與品質評價研究新進展
近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質量安全所特聘研究員陸柏益教授團隊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Q1,IF:8.071)在線發表了題為“Transcriptome analysis provides new insight into the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of selenium and its associated metals in selenium-rich rice”的研究論文,研究發現了富硒大米中硒與其他重金屬伴生存在的情況,并通過轉錄組等技術揭示了富硒大米與其他金屬伴生的發生機制,這為富硒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風險和品質提升指明了方向。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為文章第一單位,質量安全所焦琳舒博士和寧波大學張留圈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陸柏益教授為通訊作者,劉賢金研究員提供了重要支持。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人體所需硒只能從膳食中獲取。當前,我國仍屬于嚴重缺硒國家,約5-6億人因膳食結構中硒攝入量不足而導致機體低硒狀態。食用富硒農產品已成為人體補硒的重要途徑,但富硒農產品的質量和品質參差不齊。分析評價富硒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與營養品質,對功能農產品的推廣以及食品安全與人群公眾健康至關重要。
研究人員對來自國內5個富硒大米主產區的182份富硒大米樣品進行了質量安全和品質評價,對其中重金屬元素組分進行了含量測定及相關性分析,發現富硒大米中重金屬鎘與硒存在顯著伴生,是影響富硒大米質量安全和品質的重要因素。通過盆栽實驗證實了復雜環境下水稻中硒和鎘存在伴生情況,并通過轉錄組分析提出了富硒水稻中基于硒鎘轉運子和抗壞血酸-谷胱甘肽代謝路徑的金屬伴生機制,為富硒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與品質提升提出新的思路。
上述研究得到了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財政重大專項、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