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財經 公益 彩店 奇聞 速遞 體育 提點

          首頁
          你現在的位置: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揭示秈稻血緣滲入對粳稻遺傳改良的貢獻

          2022-04-24 09:36:54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作者:   編輯:qysb005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我國粳稻育成品種的演變規律和改良歷史,在基因組層面揭示了秈稻血緣滲入對粳稻遺傳改良的貢獻,為未來水稻基因組育種提供了新思路。4月13日,該成果在線發表在《植物通訊(Plant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據韓龍植研究員介紹,在漫長的粳稻品種改良過程中,粳稻品種的基因組上留下了諸多育種印跡,研究粳稻品種基因組的演變規律和改良歷史,可為優化粳稻育種路線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該研究對816份我國不同時期代表性粳稻品種進行了重測序,并整合已發表的5500份水稻測序數據,系統分析了不同時期主栽品種的基因組組成。研究發現,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來自3個不同秈稻亞群的血緣向粳稻品種中的滲入持續增加,使粳稻的重要性狀發生了顯著變化,如稻瘟病抗性提高、穗粒數增加、單株穗數減少、株型由多穗型向重穗大穗型轉變。還發現與株型、產量和抗病蟲性相關基因的等位基因由秈稻滲入到粳稻中,秈稻血緣的滲入貢獻了粳稻品種中缺乏的一些優異等位基因,從基因組層面反映了我國粳稻的改良歷史。另外,研究還鑒定了一個調控水稻穗粒數的新基因 Gnd5 ,與野生型相比,敲除 Gnd5 的突變體穗粒數顯著減少。進一步分析發現, Gnd5 基因是滲入的靶基因,對育種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此外,通過研究各骨干親本系譜中穗粒數相關基因單倍型的利用模式,發現多基因的優勢單倍型聚合利用存在較強的系譜背景特異性,這將有助于未來在廣泛遺傳背景下進行QTL聚合和育種路線優化。該研究系統分析了我國粳稻育成品種的演變規律和改良歷史,為未來水稻基因組育種提供了新思路。

          作科所崔迪助理研究員、北京大學博士生周涵和作科所馬小定副研究員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作科所韓龍植研究員和北京大學何航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2.100325

          標簽: 中國農業科學院 演變規律 系統分析

          中國企業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中國企業新聞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中國企業新聞網的書面許可, 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河南企業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 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國企業新聞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 必需取得中國企業新聞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企業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企業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 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圖片欣賞
          頻道推薦
          內容推薦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1-2013 www.olpdyo.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業時報 版權所有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注明出處

          滬ICP備2020036824號-14

          聯系網站:wangzhan22@sina1.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