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質量與標準研究中心在漁用化學品對水產品藥殘機制和環境影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質量與標準研究中心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科研人員合作,在漁用化學品對水產品藥物殘留機制和環境影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先后在主流學術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JCR1區IF=6.291)和“Chemosphere”(JCR1區IF=7.086)發表(院質標中心程波副研究員分別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研究生楊炎為第一作者;瓦大Paul J. Van den Brink教授和李斯寧同學分別為通訊作者和主要參與者)。
化學藥物因成本低、療效好、使用簡單,是水產養殖病害防治中最常用的方法。但若不合理使用,容易導致藥殘超標,且污染水域生態環境。
院質量與標準研究中心科研人員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與研究中心科研人員開展合作,以阿維菌素和撲草凈等水產養殖生產中代表性化學品為對象,參照OECD指南,進行Microcosms微宇宙模擬實驗,研究上述物質對魚類毒性、富集代謝特征和環境影響。結果表明,撲草凈對羅非魚屬中等毒性物質(EPA標準),且在魚體中迅速富集,呈現肝臟>鰓>肌肉>血液的組織分布特征,轉移至自然水體后24h內即代謝排除。兩種物質均主要在沉積物中富集,泥蝦(Corophium volutator)是對阿維菌素最為敏感的底棲生物,據此制定阿維菌素環境質量標準,網箱養殖區域應為:3 μg/kg沉積物(干重),網箱外區域應為:0.3 μg/kg沉積物(干重),SEPA(蘇格蘭環境保護局)制定現有限量標準(0.12 μg/kg和0.012 μg/kg)過于嚴格。研究成果為漁用化學品安全使用與科學監管提供了基礎理論和數據。
上述研究獲得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質量安全與營養品質評價崗位項目(CARS-46)、歐盟地平線2020可持續水產養殖評估與規劃項目(No.678396)、國家留學基金委(CSC No. 201703260007)和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No. 312MS0808)支持。
相關論文鏈接為:
1.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0.110452
2.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2.13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