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即是頂流
(資料圖片)
——“從演出市場回暖談開去”系列評之三(副題)
今年春節以來,全國各地線下演出市場異常火熱。中演協簡報數據顯示,4月29日至5月3日,全國營業性演出共31050場,同比增長417.5%,與2019年相比增長49.1%。或許是觸底反彈,或許是“神仙打架”,線下演出市場強勢復蘇態勢明顯,其經濟價值不可小覷。
演出市場強勢復蘇的背后,也存在著“剃頭挑子——一頭冷來一頭熱”的現象。即爆火的多是頭部演出團體和歌手,一些不知名的小劇團、歌手,哪怕門票打折出售也鮮有人問津。風口之下,提升演出行業的產品供給質量和受眾層面成為當務之急。
近年來,從西安大唐芙蓉園的水舞燈光秀《大唐追夢》,到洛陽洛邑古城借漢服出圈,舉辦各類漢服走秀、巡游、快閃等活動中不難看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受眾“土壤”。演藝行業作為流行文化、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同樣可以從中汲取智慧。一方面,流行歌手可以積極嘗試與傳統文化相融,參與國風音樂節、音樂會,特別是活躍在大眾主流視線之外的年輕“地下偶像”,更應該努力向國風、國潮靠攏,贏得更多實現夢想的機會;另一方面,京劇、昆曲等傳統戲曲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為拓展票友的年齡段,不妨在尊重原創的基礎上大膽“二創”,嘗試融入搖滾、說唱、流行等元素,甚至可以加入網絡熱梗,進而擁有嶄新的生命力。
西安與洛陽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漢唐文化的“集大成者”。實踐證明,一座城市想要拉動演出市場,就必須深入發掘自身文化底蘊,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創新創造。以我省張家界為例,該市依托豐富文化旅游資源,打造出《魅力湘西》《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等一大批演藝大戲,游客白天可飽覽自然風光,夜晚能欣賞國風頂流,這就延伸了旅游消費鏈條、促進了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今后,我省還應進一步注重創新視聽傳播技術,利用好線上線下多平臺,探索推出“舞臺劇歌曲”、傳統民歌與電子音樂相結合、運用XR技術與歷史人物跨時空對話等覆蓋多品類、多渠道的視聽節目,以年輕化、富有科技感的表達“扮靚”演出市場。
文藝創作是面向大眾傳播文化、創新文化的工作,在傳承發展中華文化中大有可為。當前,演出市場下沉趨勢明顯,趁此良機,廣大文藝工作者理當乘勢而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創意靈感,讓劇院、演唱會成為年輕人閑暇時比肩電影院的“最優選”。(周澤中)
編輯:qysb005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