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梨貯藏冷(凍)害的發生與防控技術要點
冷(凍)害是梨果貯藏時對低溫脅迫作出的反應,在此過程中,果實發生了一系列生理生化變化和細胞功能障礙。冷害指在果實組織冰點以上的不適低溫造成的傷害,凍害指在果實組織冰點以下的低溫引起組織結冰造成的傷害。
癥狀特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發生冷(凍)害后,果皮出現皺縮、褐變、水浸狀或褪綠等癥狀,后期果心、果肉褐變,或果肉木質化、絮敗,風味和香氣喪失,軟肉梨則導致不能正常后熟。通常情況下,發生冷(凍)害的果實在低溫下看起來仍然完好,但溫度升高后,冷(凍)害癥狀明顯。產生冷(凍)害的梨果對機械傷、細菌和真菌病害的抵抗力下降,易腐爛變質。
主要發病原因
冷(凍)害程度與低溫持續時間及低溫的程度有關。低于冷(凍)害臨界溫度時間越長,冷(凍)害發生率越高,溫度越低,冷(凍)害發生率越高、程度越嚴重。產生冷(凍)害的溫度因梨品種、生長條件、采收成熟度及內在品質不同而變化,同一品種采收越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越低越易發生冷(凍)害。冷庫內制冷不均勻是導致冷(凍)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臨近風機庫的風機位置的梨果極易在制冷時發生冷(凍)害。同時,低濕也會加重冷(凍)害的發生。果園有機肥施用量較多、N/Ca高、干物質含量高的果實不易發生冷(凍)害。
抗感品種
一般而言,與其他系統梨相比,秋子梨較耐低溫。晚熟品種較早熟品種耐低溫。
防控要點
(1)貯藏前測定果實冰點,不同品種耐低溫程度不同。采用高于冷害臨界溫度的低溫進行貯藏,鴨梨等對急降溫敏感品種,易發生黑心等冷害癥狀,需采用緩慢降溫方式來控制冷害的發生。
(2)貯期溫度的監測。在不同位置,如風機、庫門、庫間中間位置放置溫度探頭,并定期測定果實溫度。
(3)定期檢查,及時修復。發生冷(凍)害的果實如發現及時并采取緩慢回溫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損失。快速解凍會損傷組織,但非常緩慢的解凍,如在0~1℃下,會使冰在組織中停留太久,并導致損傷。一般認為,在4℃下解凍對大多數梨造成的損害最小。但氣調庫果實發生冷(凍)害后通過緩慢回溫不能減輕冷(凍)害癥狀。
(4)改善冷庫制冷設備。排管庫制冷均勻且省電,雖前期投入高,但可極大減少因冷(凍)害造成的損失,并降低電費。
盡管梨果在一定程度上可耐受短期的冷(凍)害,但經冷凍修復的梨果通常貯存期較短,更容易受到微生物入侵。因此,應通過提高果實品質等方式來提高梨果的耐低溫能力,并在貯藏過程中嚴格管理溫度,避免冷(凍)害的發生。
聲 明:本文摘編自《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22年第9期“梨貯藏冷(凍)害的發生與防控技術要點”(賈曉輝,王文輝,張鑫楠,杜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