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九屆年會成功召開
12月14-15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合肥工業大學、安徽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等9家單位共同承辦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九屆年會以線上多渠道同步直播的方式隆重召開。食品科技領域專家學者相聚“云”端,以3大權威報告、19場分專題,共享科研成果,共議前沿問題,共謀發展路徑。
孟素荷名譽理事長,孫寶國、吳清平、陳堅、任其龍、謝明勇、單楊等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增權,合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余其俊等嘉賓出席大會。
【資料圖】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屆年會上,首次舉行了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會士授予儀式和2022中國食品科技進展發布。持續多年的學會科技創新獎頒獎儀式、學生創新活動頒獎儀式、年會會旗交接儀式也在線上舉行。
文化滋養
讓食品科技有“溫度”
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院士在大會致辭中指出,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在諸多國際國內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經濟的發展承受巨大壓力。而我國食品工業在此背景下,依然顯示出厚積薄發的實力和蓄力前行的韌勁。食品工業以穩健的發展充分彰顯了保民生的重要價值,成為國家經濟運行中的“壓艙石”。然而也要看到,未知的挑戰也為食品產業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他分析指出,一是從農業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逐漸由低端開始向高端延伸;二是發展方式更注重節能減排和低碳環保;三是經營方式開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對此,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戰略思維出發,進行前瞻性思考,以助力我國食品產業快速實現轉型升級。
孫寶國理事長從五個方面提出了建議和期望,一是通過科技創新實現戰略升級,是未來食品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以國家需求為導向,聚焦前沿科技、產業經濟、國家食物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等四個大方面,從廣度、深度、速度和精度上齊發力,做實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二是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食品科技工作者的奮斗目標。要積極踐行“大食物觀”,大力拓展食物來源和渠道,不斷強化食品科技創新,構建起多元化、高值化的食物供給體系。三是強化科企對接,打通科研“最后一公里”。科技界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將自己的科研論文真正寫在工廠和車間里;產業界要以科學的根基塑造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優勢。四是以“春風化雨”的方式持續推進公眾科普。五是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讓科技更有“溫度”。他指出,“食品學科屬于工程科學,但它不只是實驗室、工廠和車間,而還是承載著全國人民對營養和美味的深切期待,同時也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飲食文化。當食品科技工作者用文化去滋養使命,食品科技就有了‘溫度’,就會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增權在致辭中表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農業強國的內涵深、緯度寬、層次高,這是發展進程的加速、發展方式的轉型,意味著要從數量到質量、從規模到效益、從生產力到競爭力的全面跨越。當前,安徽省食品工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等行業組織的鼎力支持。希望與會代表充分利用好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九屆年會這一交流平臺,以合作共贏為宗旨,助力推動我國食品工業發展再上新的臺階。
合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余其俊在致辭中表示,合肥工業大學近年來利用安徽這一國家級重要的商品糧和蔬菜供應基地的有利條件,積極加強科研攻關和產學研合作,在畜產品加工與健康、糧油加工與貯藏、食品安全與監控、果蔬采后與品質、重大疾病代謝與營養調控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此次年會不僅是我國高校食品領域師生、科技人才的交流平臺,同時也是行業探索新課題新發現的學術盛宴,必將對引導食品學科的新發展、新思路、新作為、新趨勢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首批會士授予儀式
根據學會《會士條例》,學會首批會士從食品科技及相關領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為學會的創新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員中產生。本年度授予陳君石等17位院士、專家“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會士”。
2022中國食品科技十大進展首次發布
基于征集到的相關科技進展項目,經過嚴格的形式審查、同行評議和權威專家評審等一系列程序,遴選出了本年度具有突破性的相關科技進展,形成了“2022中國食品科技十大進展”。
前瞻思考 指引食品行業未來發展
學會副理事長、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謝明勇院士在“食源性多糖結構表征和生物活性研究”的大會報告中,系統介紹了食源性多糖結構及其生物活性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強調面對國內外慢性疾病高發態勢,合理補充膳食纖維(功能性多糖)對于改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謝明勇院士研究團隊在食源性多糖結構新理論和相應表征體系構建,以及調節免疫、改善胃腸道功能和調節血糖等評價體系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基于扎實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多糖健康產品開發也獲得突破性進展。未來,要繼續加強科技創新,創建針對性更強、更適合多糖結構和功能研究的方法和理論,同時也要進一步開展多糖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關系與機制等前沿研究,為多糖健康新品開發提供科技支撐。
浙江大學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院長任其龍院士以跨界思維,分享了“面向食品功能因子和同系物的分離技術”的新理念與新成果。任其龍院士概述了食品功能因子的研究現狀,詳細介紹了離子液體萃取分離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的機理和應用情況。在他看來,對于天然活性成分的分離純化,關鍵在于創新萃取劑。對于分子結構高度相似且溶解性差等問題,提出構建分子辨識萃取分離甾類同系物,實現了四大類、十余種同系物體系的高效分離。他認為,未來,在食品科學領域,植物中天然成分的綜合利用是研究重點,而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是一種綠色、環境友好型提取分離技術,應積極推動其產業化應用。
合肥工業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徐寶才聚焦“肉品品質與‘高低’加工”議題,以徽派特色肉制品為例,深入剖析肉品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并提出破解之道。我國肉類工業的主要“卡脖子”問題主要有高溫加工肉制品組織軟爛、“過熟味”重;低溫冷凍加工肉制品凍融汁液流失大、凍藏品質劣變快;中華傳統肉制品高鹽高脂,營養健康性差。針對以上問題,可以通過肉制品高溫加工品質控制關鍵技術、冷凍及凍藏品質控制關鍵技術、低鹽低脂加工關鍵技術、自動化生產線和數字物流體系四個創新點加以把控。他從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產業化應用等方面系統介紹了肉品品質與“高低”加工科技領域的研究進展。
聚焦重點
精準對接行業需求
大會期間,19場分專題,將以線上會議形式同時召開,邀請來自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的權威專家、學科帶頭人、青年科技工作者等近150位報告人,圍繞食品科技創新、營養健康和高質量發展,從地方特色食品、前沿熱點、人工智能與食品大數據、交叉融合、可持續發展等多個角度,共同交流探討食品技術的創新成果。
托舉未來
助力“后浪”勇擔科技重任
本屆年會上,學會與IFF、盼盼、李錦記、安琪、三只松鼠、科拓恒通、飛鶴等7家食品企業共同主辦的七項學生創新活動結果同時揭曉,這些創新創意成果的展現形式,也成為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實踐平臺。
此外,以“食光有約,共話研學”為主題的第十四屆研究生論壇,通過形式多樣的分享,為研究生從科研學習、生活、心理健康、職場規劃等方面提供指導,同時為食品相關領域研究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開拓思維的交流平臺。學會副理事長、江南大學陳堅院士將為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帶來精彩報告。
為青年學子——未來食品研發、法規經理人量身定做講座內容,將針對食品研發的創新趨勢、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和營養標簽制作等重點問題進行深入解讀,為青年學子未來的職業發展夯實基礎。
年會期間,還進行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會旗的交接儀式。學會第二十屆年會將在202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辦,由湖南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承辦,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共同協辦。
本屆年會引發了食品領域科技界和產業界的極大關注。截至大會主場報告結束時,年會的全媒體累計觀看量達185.1萬人次。
編輯:qysb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