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專家說食安|預防誤食野生毒蘑菇,這些知識你該知道
蘑菇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美味佳肴,但其中也潛藏著致命的危險。每年因誤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屢見不鮮,這些看似普通的蘑菇往往成為餐桌上的"美麗殺手"。掌握識別毒蘑菇的知識,了解正確的食用方法,是保護自己和家人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線。
本期的“食安專家說食安”
邀請到
微生物學博士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明
從多個角度為我們解讀
如何防范誤食有毒蘑菇
張明
微生物學博士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長期從事大型真菌資源與應用、系統發育與進化等相關研究
主持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
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基礎性工作重點專項、省重點科技基礎專項等多項課題
發表研究論文58篇,授權專利4件,出版著作4部,發現并命名大型真菌新屬3個,新種78個
擔任中國菌物學會會員,菌物多樣性與系統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生態學會會員,中國菌物學會科普導師、廣東省少先隊校外輔導員
01.有毒蘑菇的生長環境
毒蘑菇沒有固定的生長環境,但多生長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如闊葉林、針葉林、草地等。它們常與特定樹種共生,如鵝膏菌多生長在殼斗科、松科等植物附近。雨季是毒蘑菇生長的高峰期,此時采摘風險最大。
采摘野生蘑菇存在極大風險。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采摘者也可能誤判。不同地區的蘑菇種類差異很大,外來人員更容易誤采毒蘑菇。
張明建議
普通民眾不要隨意采摘野生蘑菇
食用蘑菇時,應盡量選擇人工栽培的蘑菇,避免采摘野生蘑菇。最安全的做法是避免采摘和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蘑菇。
購買蘑菇時,應選擇正規市場和超市,注意查看產品標識和檢驗合格證明。
此外,不要購買來路不明或價格異常低廉的蘑菇產品。
02.如何識別有毒蘑菇
毒蘑菇沒有統一的識別標準,但大部分導致中毒死亡的蘑菇是鵝膏類毒蘑菇,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具有菌蓋和菌柄,菌柄上具有菌環,菌柄基部常膨大和具有菌托。但這些特征并非絕對,有些可食用蘑菇也可能具有類似特征。
科研人員給劇毒蘑菇一個定義:
?頭上戴帽子
?腰間系裙子
?腳上穿靴子
三者俱全需警惕!!!
常見的劇毒蘑菇包括:
致命鵝膏菌、毒鵝膏菌、鱗柄白鵝膏菌等。這些蘑菇含有鵝膏毒素,可導致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傷。
另一種常見劇毒蘑菇是亞稀褶紅菇,含有環丙-2-烯羧酸化合物,可導致橫紋肌溶解癥。
03.民間鑒別毒蘑菇的方法可靠嗎?
我們都知道,對于識別蘑菇的種類、毒性等,民間流傳著各種說法。但張明表示,民間鑒別毒蘑菇的方法大多不可靠,許多流傳的鑒別方法缺乏科學依據,容易誤導人,甚至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
一些常見的民間鑒別方法及其問題:
01.顏色鮮艷的蘑菇有毒,顏色普通的無毒
許多毒蘑菇的顏色并不鮮艷,例如致命的白毒傘(鵝膏菌)外觀樸素,與可食用的蘑菇相似。而一些顏色鮮艷的蘑菇(如雞油菌)卻是可食用的。
02.蟲子或動物吃過的蘑菇無毒
不同生物對毒素的耐受性不同。某些對昆蟲無害的蘑菇對人類可能是致命的,例如致命鵝膏常被昆蟲咬食,但對人類有劇毒。
03.銀器或大蒜與蘑菇一起煮會變黑
蘑菇毒素通常不會與銀器或大蒜發生反應,這種方法完全沒有科學依據。
04.有菌托或菌環的蘑菇有毒
雖然一些劇毒蘑菇(如鵝膏菌)具有菌托或菌環,但也有一些可食用蘑菇(如草菇)也具有這些特征。
05.苦味或辛辣味的蘑菇有毒
有些毒蘑菇的味道并不苦或辛辣,甚至可能味道鮮美。依賴味道判斷風險極大。
06.生長環境干凈的蘑菇無毒
實際上,毒蘑菇也可能在清潔環境中生長。例如,致命鵝膏常出現在闊葉林中,環境看似干凈,但其毒性極強。
07.流乳汁的蘑菇有毒
并非所有流乳汁的蘑菇都具毒性,部分無毒蘑菇也會分泌乳汁。因此,單憑此特征判斷蘑菇是否有毒并不可靠。
08.網絡上還流行了一種不靠譜的說法,認為毒蘑菇中毒跟蘑菇沒有關系,而是跟烹飪方法有關,認為沒有煮熟。
提醒
絕大多數毒蘑菇的毒素不會被高溫破壞,即使煮熟了仍然還有毒,請大家不要輕易相信。
04.誤食毒蘑菇的后果
誤食毒蘑菇的后果十分嚴重。
? 輕度中毒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
? 重度中毒可導致肝功能衰竭、腎功能損傷,甚至死亡。
?中毒癥狀可能在食用后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
專家建議
食用蘑菇前要徹底清洗,充分煮熟。不同種類的蘑菇需要不同的烹飪方法,應遵循專業建議。不要混食多種蘑菇,以免增加中毒風險。
誤食有毒蘑菇后,應如何急救?
一旦懷疑蘑菇中毒,應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①保留食用過的蘑菇樣本;
②盡快催吐,減少毒素吸收;
③立即就醫,及時告知醫生誤食蘑菇的種類和數量,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不要輕信民間偏方,延誤治療時機。
蘑菇雖美味,安全更重要
掌握識別毒蘑菇的知識
養成安全的食用習慣
是預防蘑菇中毒的關鍵
讓我們共同提高警惕
遠離餐桌上的“美麗殺手”
享受真正的健康美味
標簽: